2009年12月27日 星期日

持名念佛徑中徑

原文來自禪心論壇<佛子不應對現今三大佛學系統質疑>一文的回覆,連結如下:
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16270&page=3#pid94800
-------------------------------

按照經論,其實利用「持名念佛」,即使不用觀像或觀想,只要念到心地漸漸純淨,行者自然也會感得阿彌陀佛或者極樂世界現前。

《文殊般若經》云:「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從上可知,單憑稱名,不取佛的相貌,只要念念相續,就能見三世諸佛。

持 名念佛是一個比較特別的法門,因為它不只是一組音韻,它本身是載著佛陀本身的願力在其中,只要相續地念,它會產生一種特別的薰染力量,讓行者自然而然地進 入「三昧」甚至體證「無生」的道理。在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最後的十幾個願,都多次提及,只要「聞名」,便會證得無生法忍,陀羅尼,各類三昧乃至菩提心。 而在《淨土聖賢錄》這類記載念佛人事蹟的書,都有記載到稱名而感極樂現前的現實案例。

「持名念佛」在《觀無量壽經》中,是排在第十六觀,所以它本身就是十六觀之一。在《佛說阿彌陀經》則只提到持名這個方法,當中沒有觀想的教導,原經文也只是「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2009年11月23日 星期一

淨土宗的自力與他力

阿彌陀佛,其實我們在讀古人的著作見解時,有必要多留意一下那位 古人身處的歷史背景及其本身的修行經過。如此去解讀其學說,相對會比較客觀及容易明白為何他會有某一類的思想傾向。現今的淨土宗,教義眾說紛紜,有人沿襲 善導大師之說,有人取明朝的「信願行」說,亦有人取日本淨土宗流派「純他力」之說,雖弘揚者大多宣稱是引用古人之語,但細細觀察,其實很多時候已不是古人 的原意。

末學就以道綽大師為個簡單的例子吧,大師是公元562—645的人,其學說為提倡佛教分為「聖道門」與「淨土門」。那個時候,除 了天台智者大師(538—597)是早於他之外,中國大乘八派當中,華嚴、密宗、禪宗、唯識、律宗等都未曾發展或者尚未成形(例如華嚴宗是在三祖時才教義 完備,而那時三祖還未出現;禪宗是六祖後才大弘,而六祖也是較此後出的,密宗(純密)那時更根本未入唐)。從此可以知道,道綽大師的判教說,是未曾考慮過 後來出現的眾多典籍及後來流行的修持法門。而大家卻可以很容易在現今多種淨土宗的宣傳書上,經常把這套判教說說成「淨土門」是「彌陀念佛」法門,「聖道 門」是「天台、華嚴、密宗、禪宗、唯識、律宗等宗」。這裡是大有商確的餘地。

變性人可否出家當比丘的問題

原文來自下面<禪心論壇>對佛友的回覆。
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16071&extra=page%3D1

其問題是南傳佛教對於「變性人可否出家當比丘或比丘尼」的看法。
----------------------------

抱歉末學對南傳佛教有關方面的問題並沒有探究過。「變性人」巴利文是Pandaka,也就是律典中常見「黃門」的其中一種。

末 學用Pandaka一詞搜尋英文的相關資料,搜尋到屬於南傳佛教比丘所撰寫的「The Buddhist Monastic Code Volume II」by Thanissaro Bhikkhu (Geoffrey DeGraff),其中第14章-「Ordination」(授戒)一文內,對成為比丘的資格有如下的說明(註1):

天台宗的「空、假、中」 思想

「空、假、中」思想的來源

阿彌陀佛,天台宗的「空、假、中」思想是來源於二祖慧文禪師,因讀《中論》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是中道義」的偈誦,而領悟的道理。

「空、假、中」思想的道理

當 中「空」的意思是指一切現象(法)都是沒有實體(自性)的,「假」是指他們的幻相是有的,而「中」的意思是指,一切現象均同時包含「沒有實體」的一面,也 同時包含著「幻相假有」的一面,這稱為「即有即空」的中道理,但這種「即有即空」的特質本身,也是沒有體性的,不可執實,這就稱為「非有非空」的中道理。 不過,在天台宗,「中」的道理還可以分為「但中」和「圓中」兩種,剛剛所指的只是「但中」的道理。「圓中」的道理是說一切現象「即空、即假、即中」,修行 人同時體察到「空、假、中」的特質,但又不執其實有,不過這對於我們來說是很難理解同體會的。

2009年10月18日 星期日

南北傳佛教就在家人閱讀戒律的不同看法

原文是取自「禪心論壇」對一位佛友所做的回覆:
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6309&extra=page%3D1

其問題是關於「那裡可找到在世尊釋迦牟尼佛去世後三四個月,由持戒第一,即以嚴守戒律著稱的優婆離誦出釋迦牟尼制定的戒律(律藏)」和「南傳會有否上述相關資料」。
-------------------------------------

據傳說,優婆離所誦的應該是《八十誦律》,這部書已經沒有流傳於世。現存的律部書籍,都是後期部派佛教所制定的,譬如漢傳佛教所留存的,有法藏部的《四分 律》(此本中國的南山律宗以之為根本),說一切有部的《十誦律》,分別說部的《善見律》,還有《五分律》和《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等等。而南傳佛教現有 的中文戒律(註1),則有從巴利文譯出的《比庫巴帝摩卡》(「比庫」是南傳對「比丘」的翻譯)。這些都是現存的典籍。(註2)

2009年9月13日 星期日

弘一大師彩色照

早前貼出我幾年前所做的虛雲老和尚彩色照。現在我再貼出另一個舊作,民國時期中國佛教律宗祖師--弘一大師(公元1880-1942)的黑白轉彩色照。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執象而求,
咫尺千里。
問余何適,廓爾亡言。
花枝春滿,天心月圓。
--弘一大師臨終遺言

2009年9月3日 星期四

皈依受戒要領納「戒體」

在佛教的律學中,要「得戒」,成為三皈依和五戒的弟子,是必須要領納到一個稱為「戒體」的東西,沒有「戒體」,一個人縱然表面上是守著戒條,那是不能令修行者獲得該種戒法所帶來的勝妙果報(證果),最終只成為世間的善行。

「戒體」到底是什麼?

簡單來說,它是由十方「善法」集合而成的一個無色無相的東西。用世間例子來譬如的話,那就好像一個人把世界各地不同的食材,如麵粉、香料、油,經過揉合,製成麵餅那樣。不同的善法,經過儀式(僧人的見證和修行者的發誓),將「不殺、不偷、不婬」等等的善戒法,集合成為一個「戒體」,由修行人領納在身心之中。

「戒體」的性質是抽象難以理解的,根據<成實論>,它是屬於「非色非心」,意思是指不屬於物質形態也不屬於心理性質。有的派系稱它為「無表色」,一種非常微細的物質現象。

2009年7月15日 星期三

What does“Ksitiputra” mean?

Some people always ask me, what does your name “Ksitiputra” mean? How do we pronounce it? Let me explain a little bit.

My name is actually a Sanskrit word (Sanskrit is a sacred language used by Buddhist and Hindu), and its pronunciation should sound something like “Shi-ti-pu-tra”, the “K” sound is mute, while there should be a little dot under “s” to make it pronounce somewhat like “sh”, one should roll his/her tongue while pronouncing “ra”. Similar to its Portuguese or Spanish counterpart. Anyway, why did I choose it as my name? The story goes like this…

When I just started learning Buddhism, I very enjoyed reading a Buddhist sutra (text) called “Sutra of the Past Vows of Earth Store Bodhisattva”. I deeply admire the character Earth Store Bodhisattva who vows to liberate beings that suffer in hells forever, if hell doesn’t extinguish, he would never attain Buddhahood. He doesn’t enjoy staying in heavenly places but stay with beings that dwell in misery places where he could liberate and bear their suffer and pain. This is such a great vow and is also rare among Bodhisattvas (those who practice the path to Buddhahood).

2009年7月14日 星期二

我的名字「Ksitiputra」是什麼意思?

經常都會有一些朋友問我,你的名字「Ksitiputra」是什麼意思啊?讀音是怎樣發的?由於有這個問題,我就寫一篇文章來簡單說一下囉。

我這個名字其實是梵文來的,讀音應該是"shi-ti-pu-tra",K是不發音的,"s"下面本身應該有一點,因此讀音會變成類似"sh",而後面的"ra"則要彈舌。為什麼我會改一個梵文的名字?原因是這樣的......

我 在初學佛的時候便很喜歡讀一部佛經叫「地藏菩薩本願經」,當中的主角地藏菩薩是我最崇敬的菩薩,他生生世世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只要是有地獄、有 餓鬼、有畜生、有痛苦的地方,他都一定要到那裏教化或者代那兒的眾生受苦,他從不願意留在安樂的地方,只願與一切最痛苦的眾生共度患難。這是多麼偉大的精 神呢。

2009年7月4日 星期六

心外有沒有物質的存在呢?

以下是我在禪心論壇中,回覆佛友的文章,在這裡與大家分享一下: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14980&extra=&page=1

問題是探討我們日常感受的環境事物,如「茶杯」,是否真實的存在呢?在唯識的觀點是怎樣看待的呢?

-------------------------------------
回覆(一)

雲水師兄在這裡所指的是哲學裡頭的「
the existence of matter」問題(大概可以翻譯為「實物的存在」),而他想知道的,是如果站在唯識宗的立場(即「唯識無境界」的宗旨)對於這個問題是怎樣看待的。如果用中觀/如來藏思想解答,可能就不是他所期待的了.
首先這裡要解釋的是指出「the existence of matter」的問題到底是甚麼,然後我們再來分析。這裡牽涉的重點是唯心主義論(idealism)。對唯心主義不清楚,或者沒有聽說過這個概念的朋友,可以參閱以下連結的文章,那是近代英國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在哲學問題(The Problems of Philosophy)的敘述,原文是英文的。

2009年6月29日 星期一

夢參老和尚<地藏十輪經>講座MP3(粵語)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夢參老法師 主講
葉松柏居士 粵語翻譯
(葉松柏居士現已出家,法號隆慈法師)
http://poyinweb.com/info05.shtml


-------------------------------------

<地藏十輪經>、<地藏本願經>和<占察善惡業報經>合稱為地藏三經,是修行地藏法門所必讀的經典。<十輪經>雖然是唐朝時所翻譯的經典,但是自古都沒有 法師大德對此經做過著述解釋。佛陀在<十輪經>中談到末法時期的衰相、戒律鬆弛的現象;並開示十輪法門,教導如何挽救末法時期的厄運,循序漸進地穩妥修 行,因此甚適合我們這個時代的佛弟子學習。




講主夢參老和尚今年已經九十多歲,曾在民國多位高僧大德(包括弘一大師、倓虛大師、慈舟大師等)座下學習,他本身是專門修習地藏法門的。因緣成就,早年老 和尚在加拿大把此經講述一遍,並於2003年得其弟子葉松柏居士(現已出家,法號隆慈法師)以廣東話把此經的錄音轉成粵語版,而此講座已經被上載到普賢佛學網,這是甚為稀有難得的因 緣,在此推介給各位有緣人,共沾法益。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2009年6月16日 星期二

龍樹菩薩是八宗祖師嗎?

龍樹菩薩是八宗祖師嗎?

嚴格地說,除了與禪宗、密宗應該與龍樹菩薩有「直接」的傳承關係外。其它的宗派都只是因為本身在某程度上以龍樹菩薩的著作為主修(天台宗、三論宗),或修證他們信仰的法門而尊之為祖(淨土宗)。

像天台宗初祖的慧文禪師,因讀龍樹菩薩的<中論>而開悟,所以人們才尊龍樹為天台宗的祖師,實質上並不是真的領納了龍樹菩薩的法流傳承。與天台宗的情況類似,三論宗本身也是研究龍樹的中論為主的。

至於彌陀淨土法門,在<楞伽經>中,曾明文指龍樹菩薩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所以他與淨土宗有關。另外龍樹菩薩的<十住毗婆沙論>,也提到了淨土法門的教義。

由於傳說指華嚴經是龍樹菩薩從龍宮取出的,所以華嚴宗與龍樹菩薩有關。不過華嚴宗的初祖杜順禪師則與龍樹菩薩沒有直接傳承關係的,華嚴宗的祖師傳承,自古就是不連貫的,有點類似淨土宗的情況。

2009年6月2日 星期二

2009年5月香港佛陀教育協會念佛九天之旅

繼三月份去了台灣參加佛七後,五月份我到了香港尖沙咀的佛陀教育協會念佛堂念佛九天,算是今年參加的第二個佛七。

我不信佛的朋友和同事問我:「佛七到底 是什麼來的?」其實佛七是佛教裡的一種修心的方法,它的理論很簡單,就是透過把注意力集中在一句佛號上(可以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或「阿彌陀佛」 四個字),練習把心專注起來,培養定力,不被外間的景象干擾,並從中增長個人的智慧,洞察一切無常、無我。根據大乘佛教的說法,長期念佛的人,阿彌陀佛會 在其臨命終時,化現在他的面前接引他的神識往生到「極樂世界」裡,在那裡學佛修行。而所謂佛七,就是在七日當中,從早至晚一心一意地持誦「阿彌陀佛」名號 的活動。

這次去的道場有個很特別之處,就是它並非一個遠離市區的偏僻寺院,而是一個位處繁華鬧市中給人清修的地方,其所在本身是一座商業建築物,樓下最底層就是給人投注賽馬的投注站呢!用「淤泥中的紅蓮」來形容這個道場最好不過了。

2009年5月9日 星期六

佛教各派對「佛、菩薩、證果」觀點上之異同

在所有佛教的教理中,南、北傳佛教所共同信仰的是「業力緣起論」,即是凡夫因為煩惱的推使而造作種種善、惡業,從善、惡業的累積繼而受輪迴的生、老、病、死苦;這點在各派間均沒有任何異議的。但是有關於菩薩、佛的所證的涅槃、所斷的煩惱,各個傳承是有不同的說法和依據的。

如果是南傳的修行者(主要以阿含經為依歸的行人),一個凡夫只要生起想脫離煩惱,出離輪迴的心,發意修行四聖諦,他便會進入聲聞乘(阿羅漢)的修行道路 上;如果這個人在修行中,還悲憫其他也在輪迴的眾生,期望終有一日能夠以佛的形象度眾生,那便會進入菩薩乘的修行道路上。在南傳來說,雖然是有菩薩道的存 在,但他們「不認為」所有眾生最終都會成佛的,他們的說法是,眾生可以自己選擇行聲聞道或菩薩道,不過一般是鼓勵學人修習前者,而菩薩道則較少提倡,而且 他們認為菩薩道這一條道路是異常地艱辛的。

南傳佛教雖然承認有菩薩,但是在其教理中,是沒有「斷惑」(即是把煩惱滅掉)的菩薩,而只有「伏惑」(暫時停止煩惱活動)的,其理論是這樣,如果是一個斷 了惑的人,他的輪迴業因已經滅了,輪迴因斷了,就意味他是不會再進入輪迴,譬如以斷了「見惑」的初果羅漢為例,他最多只會七次來往人間天上受生,了結其餘 下的輪迴的業之後,便會出離六道輪迴之外,住在永離生死的涅槃寂滅當中。在南傳來說,入了涅槃的聖者,是不會再來人間的,因為沒有再推動輪迴的業可以使他 再次出世。

2009年3月13日 星期五

2009年3月佛光山之旅後記(下)

這次旅行雖然去了很多地方,但是遺憾的是沒有機會進去有名的大悲殿,因為剛好那是女眾叢林學院的學生做早晚課的地方,現在不開放給外人參觀,因此沒有緣在那裡拍個照呢,唯有寄予下次機緣吧。



這裡再次拿出佛光山導覽圖,這樣大家在看我的介紹時便可以隨時參考建築物的位置。

2009年3月12日 星期四

2009年3月佛光山之旅後記(上)

這一次到佛光山 的見聞實在很多,因為我除了有機會參觀到給一般大眾遊覽的景點外,寺方還特別安排帶我去看看他們只供修行人學習的遊客禁地之一-「男眾叢林學院」,很感謝 寺方的特別照顧呢。在參觀過這些地方後,使我覺得佛光山無論在入世、出世佛法的流佈宣揚,還是在僧才的培育方面的確都是兼顧周到。事實上,現在大陸的佛 教,是很需要這種完善的叢林寺院管理模式,一個大型的佛教叢林,到底應如何提供一般外間人了解佛教的學習區?應如何為正信佛教徒提供真實修持的理想地方 呢?我覺得佛光山,還有去年我曾經參訪的法鼓山,都確實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規劃藍圖。

沒有擺設香鼎、沒有煙霧瀰漫、沒有你擁我擠、沒有銅錢亂掉,佛光山的一切都管理得井井有條,那裡景色怡人,見到的都是佛菩薩像、書畫對聯、警世偈語,在那裡,人的心確實慢慢會變得平靜,一切世間的事務暫時都好像被忘懷似的。

現在一起來進入佛光山的佛法教育區囉。

2009年3月1日 星期日

2009年3月台灣高雄佛光山佛七之旅

在我學佛的經歷中,最初接觸到的,便是佛教的淨土宗。不知道為什麼,每次只要心裡面專心地念著阿彌陀佛這四個字,我的心便不知不覺地變得安祥、寧靜,一切都好像沒什麼大不了似的, 世界上還有什麼給我這句佛號有味道呢,而且愈念得多愈念得久,這份莫名的滋味就更濃更甜。因此,我決定未來這幾年間必須要參加多一些佛七的活動,享受一下 佛號帶來的滋味,一方面也洗滌一下自己的心靈,順道參訪一下名山佛剎。去年我獨自去大陸的廬山,體驗了淨土宗第一代祖師的東林寺這個有一千六百年歷史的念 佛道場。至於今年,我就選擇了去台灣佛光山裡面的念佛道場-淨業林

我學佛的日子說長不長,不過都有十年了,雖然我是在佛光山的分中心皈依的,但是在我的知識中,卻從來都沒聽說過佛光山裡面,居然有一個給人終年念佛,每月舉辦佛七的道場呢! 不過,有緣總會相遇,去年我在網路一次尋找舉辦佛七的地方時,偶然的給我碰上了淨業林佛七的通啟。因此,去年我就已經計劃好,今年要試一試佛光山的佛七,一方面也可以當作朝聖之旅,實地感受一下這個台灣佛教最大的佛教叢林。因此,2009年3月1-7日,我便到了台灣高雄佛光山的淨業林,參加了他們每月舉行的佛七囉。

在講我的佛七體驗前,我在這裡真的要首先感謝淨業林方面為我所作出的照顧,他們知道我是從外地來參加佛七,便特地為我安排機場至佛光山之間的接送。真的是無微不至呢,其實我本人是第一次去高雄,對於交通這一切都不熟,所以他們為我作出這一個安排,實在使我很感恩呢。

2009年2月1日 星期日

〈無常詩〉-- 空海大師

〈無常詩〉                         日本「空海和尚」

へと                花色雖香豔
                       難免凋謝去
                   人世本無常

                       誰能長不逝 
               世路如深山
                       我今已超越
               夢境淺無痕
ゑひもせすん                   豈能為所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