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4日 星期四

內觀禪修練習(馬哈希大師)


內觀禪修練習
 馬哈希大師
1951
年講於緬甸仰光馬哈希禪修中心
聖法尼師緬中(簡體)翻譯
陳永威修訂[1]

內觀禪修(Vipassanā,又稱毗婆舍那、觀禪或智慧禪)是禪修者為了能夠如實知見自身所發生的身心現象的本質實相,而付出的精進努力。能夠被覺知的整個身體,就是一組被稱為色法的物質(rūpa)。色法是禪修者能夠在當下清楚地覺知到的,在周身內外發生的物質現象。所謂名法(nāma),主要就是指了知色法的心。


i)                    觀照六根門

名法與色法,就是每當在看到、聽到、聞到、嚐到、觸到、想到的當下,顯著地生起的身、心現象。禪修者一定要通過觀照這些當下正在發生的身心現象,來了知它們的本質實相。因此,

在看到的時候,觀照並標記「看到、看到」;
在聽到的時候,觀照並標記「聽到、聽到」;
在聞到的時候,觀照並標記「聞到、聞到」;
在嚐到的時候,觀照並標記「嚐到、嚐到」;
在觸到的時候,觀照並標記「觸到、觸到」。

每當意識到心在思考、妄想、回憶的時候,觀照並標記「思考、思考」,「妄想、妄想」,「回憶、回憶」。需要注意的是,標記的時候,只需要默默在心裡標記,不用出聲來唸。


ii)                  主要所緣──腹部的起伏

初學禪修者無法持續不斷地觀照當下發生的所有身心現象,所以,禪修者應從當下生起的,最顯著和容易被察覺的名法與色法現象,開始來練習觀照。

每一次的呼吸,腹部會膨脹起來(起),然後,回落下去(伏),腹部在起、伏移動的時候,生起的堅挺、緊繃、移動的現象,總是很明顯。這就是被稱為「風界」(vāyodhātu)的色法現象。禪修者要從腹部起、伏這個目標,開始練習觀照。

為了能夠觀照到腹部起、伏移動時,所生起的堅挺、緊繃、移動的現象,首先要將心專注在腹部。禪修者將會發現,當吸氣的時候,腹部就會膨脹起來,生起向上的移動,呼氣的時候,腹部就會回落下去,生起向下的移動。腹部脹起來的時候,要同步地在心裡默念標記「起、起」,腹部回落下去的時侯,要同步地在心裡默念標記「伏、伏」。如果腹部起、伏的移動不明顯,禪修者可以把手掌放在腹部上面來覺知它。

不要改變呼吸的速度,既不要太慢,也不要太快。不要用力呼吸,否則,你會感到很累。你應該要和平時一樣,保持穩定、自然的呼吸狀態,同時,要在腹部起、伏移動的當下,觀照並在心中默默地標記「起、伏」, 「起、伏」。

在內觀禪修,禪修者用什麼「名稱」標記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覺察當下生起的身心現象,並了知它的實相。當觀照腹部向上膨脹的時候,從腹部一開始移動,直到膨脹結束,觀照的心要能夠與「起」的移動,一直同步地全程緊貼著,就好像你在用眼睛看著一樣。在腹部向下的回落,也要用同樣的方法觀照。在觀照腹部起、伏移動時,覺知的心要與腹部的起、伏同步地生起,就如同用石頭擊中目標的時候一樣同步。當沒有其他顯著的目標生起時,禪修者要能夠持續不斷地觀照腹部起、伏移動這個目標。


iii)                心念處

在你觀照腹部起、伏移動的時候,心會到處飄蕩。心在飄蕩的時候,你要儘快地覺知到,要用標記的方法來觀照,如「飄蕩、飄蕩」。這樣觀照一、兩次後,心會停止飄蕩,你應該回來繼續觀照腹部。

如果是覺知到了心在妄想,就標記「知道、知道」;
如果心到達了某個地方,就標記「到達、到達」;
如果是想像與人會面,就標記「會面、會面」;
如果是想像與人見面並談話,就標記「談話、談話」;
如果是一般的想像,就標記「想像、想像」;
如果是思考,就標記「思考、思考」;
如果是計劃,就標記「計劃、計劃」;
如果是沉思,就標記「沉思、沉思」;
如果是感覺快樂,就標記「快樂、快樂」;
如果是感覺無聊,就標記「無聊、無聊」;
如果是感到高興,就標記「高興、高興」;
如果是感覺沮喪,就標記「沮喪、沮喪」。

總之,無論是哪一種心生起,都應該覺知並標記心在當下的狀態。禪修者每當觀照並了知這些心識活動的時候,都稱為「心念處」(cittānupassanā)。

由於沒有練習正念觀照,沒有了知這些心識的活動,人們就誤認為這個心就是「我」,人們認為,那是:

「我」在想像;
「我」在思考;
「我」在計劃;
「我」在覺知。

人們認為自己就是,從小到大一直擁有生命、擁有思想的那個「我」。實際上,不存在這樣一個「我」。那些所謂的「我在思考」,只不過是一系列連續不斷的心識活動。因此,禪修者一定要通過觀照每一個當下生起的,那些變得明顯的心識活動,來了知心的本質實相。當如此觀照心識的活動,這些活動將很容易地消失,這時候,禪修者要再回到腹部,繼續觀照這個「起、伏」的移動目標。


iv)                觀照苦受(受念處)

當坐禪一段時間之後,僵硬、熱等等一些覺受將會生起。禪修者需要仔細地觀照這些覺受。如果感到僵硬,觀照的心就要瞄準「僵硬」的部位,仔細觀照並標記「僵硬、僵硬」。要以同樣的方法,觀照熱、疼痛、疲累等等這些覺受。這些都是「苦受」(dukkhavedanā),觀照這些覺受,就是「受念處」(vedanānupassanā)。

沒有觀照,或忘記觀照這些覺受,就不能夠了知這些覺受的本質實相,禪修者就會認為:

「我」身上很僵硬,
「我」感覺熱,
「我」感覺痛,

剛才「我」還挺好的,現在這些苦受讓「我」不舒服。

把這些覺受當做一個「人」,就是錯誤的知見。實際上,這些覺受裡面沒有「我」,它們只是在當下剛剛生起的、一系列連續的苦受的生滅現象。

這就像是電燈,當電流持續地通過時,電燈就相續地點亮。同樣地,這些覺受也是一個接一個、連續地生起,無論是僵硬、熱、還是痛,都需要用心專注地觀照。禪修者最初開始禪修的時候,當這些覺受生起時,往往感到疼痛難忍。因此,想要更換姿勢的「意欲」(chanda)就會生起。這種想要變換姿勢的「意欲」也要注意觀照,之後,觀照的心再回到僵硬、熱等等的覺受上,並持續地觀照,直至它們消失。

有句話說:「忍耐導向涅槃」。在內觀禪修過程中能夠忍耐,要比在其他任何境遇下能夠容忍更為至關重要。如果能夠忍耐苦受,那麼,禪修者將會證悟涅槃(nibbāna)。內觀禪修,就是需要忍耐。如果因為無法忍受僵硬、熱等等覺受,總是在更換姿勢,「定力」(samādhi)就開發不出來。定力發展不出來,內觀智慧(ñana)就不能夠生起,因此,你將無法證悟「聖道智」(ariya magga-ñana)、「聖果智」(ariya phala-ñana)及「涅槃」。

在坐禪時,身體會生起諸多苦受,如僵硬、熱、痛,以及其他難以忍耐的覺受,禪修者不要在苦受生起的時候,立即放棄觀照,或者改變姿勢,而是應該保持原來的姿勢,盡可能地忍耐苦受。禪修者要精進地觀照這些苦受,並標記「僵硬、僵硬」、「熱、熱」、「痛、痛」,等等。經過耐心地觀照,輕度的苦受將會消失。當定力很好、很強的時候,甚至非常強烈的苦受也會消失。苦受消失之後,禪修者再回到腹部,持續地觀照腹部起、伏的移動。

如果經過長時間的觀照後,苦受還是不消失,並且變得忍無可忍時,禪修者當然可以更換姿勢。這時候,你要首先觀照「想動、想動」這個意欲,之後,要緩慢地做一切動作,同時,必須要觀照並標記這些動作。

抬起手臂時,標記「抬手、抬手」;
移動手臂時,標記「移動、移動」;
身體晃動時,標記「晃動、晃動」;
抬起腳時,標記「提起、提起」;
移動腳時,標記「移動、移動」;
放下腳時,標記「放下、放下」。

換好了姿勢之後,身體坐直了,你應該再回來繼續觀照腹部。觀照的心要一個動作接著一個動作、連續地進行觀照,定力也要前一個剎那接續後一個剎那,無間斷的。只有這樣,禪修者的正念、定力,以及內觀智慧才會連續提升直至最終圓滿成就。當正念、定力以及內觀智慧趨於成熟、圓滿成就的時候,將會生起道智、果智。

內觀禪修的過程,如同古代的人們為了生火,需要不停地用力轉動,摩擦兩個引火木塊,直至火苗生起時,才可以放棄摩擦。

同樣,修習內觀也應該是一個現象接著一個現象地觀照,定力必須要一直持續,毫無間斷。例如,如果有僵硬或熱的覺受生起,在這些覺受消失之後,觀照的心也不要停下來「休息」,而是立即將心再帶回到腹部,持續地、不間斷地觀照起、伏的移動。

當癢的覺受生起時,心要專注地觀照癢的部位,並標記「癢、癢」,由於它是苦受,你就會想要抓癢,那麼,癢的覺受與想要抓癢的意欲都要立即觀照,並標記「癢、癢」,「想抓,想抓」,需要注意的是,禪修者不應該立即先去抓癢。

如果禪修者能夠忍耐並持續地觀照,一般來說,癢的覺受就會消失,這時候,你要再回來觀照腹部起、伏的移動。如果癢的覺受一直不消失,你當然可以抓癢。首先,想要抓癢的意欲需要認真觀照,「想抓,想抓」,之後,所有抓癢的動作都要仔細觀照並標記,例如,手觸到癢處、來回刮癢等等,抓癢後,手臂如何放置,接觸到什麼部位等等。最後,你再回來觀照腹部起、伏的移動。


v)                  觀照各種姿勢的轉換

每次在變換身體姿勢的時候,都不要漏失任何一個動作細節。從想要更換姿勢的「意欲」開始,接下來的一系列動作都需要細緻認真地觀照。

從座位上要站起來時,注意自己生起了想站起來的意欲,標記「想起身、想起身」,然後,在起身的同時,觀照一系列的身體及四肢的動作,並做相應的標記。比如,抬起手臂、移動、伸展,支撐身體,身體前傾等等。當開始起身時,要小心翼翼地放慢動作,要觀照並默唸標記「起身、起身」,同時,注意自己身體變輕並站立起來。

禪修者的行為動作,應該要像個虛弱的病人一樣緩慢。普通身體正常健康的人,通常是動作迅速敏捷而不假思索的。衰弱的病人卻不是這樣,他們動作緩慢、輕柔、細膩。比如,有腰痛、背痛的人,或其他類似身體病痛的人,站起身的時候就會非常小心、緩慢,以免弄傷自己的身體。

在禪修的時候,禪修者唯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如實觀照。除了觀照目標之外,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都不要理會。所以,無論是看到了什麼,要跟瞎子看不到一樣,只是觀照「看到、看到」;無論聽到了任何聲音,要跟聾子聽不到一樣,只是觀照「聽到、聽到」。

禪修者在更換姿勢的任何時候,必須要像個病人,任何動作都要緩慢、輕柔、細膩,只有這樣,正念、正定以及內觀智慧才能夠開發、培育起來。在座位上要起身之前,觀照「坐著、坐著」,然後再慢慢地、像個虛弱的病人一樣站起來,例如,要輕輕地移動手、慢慢地抬腳,輕輕地彎曲或伸展四肢,慢慢地低下頭,慢慢地抬起頭,一切動作要輕柔、細膩,同時標記「站起來、站起來」。當身體站直後,觀照站在那裡的姿勢,標記「站著、站著」,在左顧右盼的時候,要標記「張望、看到、張望、看到」。


vi)                行禪的修習

走路的時候,觀照走路的腳步,默念標記「左步、右步」,「左步、右步」。你一定要覺知當下邁出的是左步,還是右步,每一步從提腳開始,到踩下腳為止,心必須要持續專注地觀照每一步的動作。這是在較快走路時,一段式的行禪觀照方法。當走路快速,以及要走一段距離的時候,能夠觀照左步、右步就足夠了。

稍慢一點走時,就要標記「提起、放下」。練習兩段式行禪時,同樣需要觀照腳的活動,同時標記「提起、放下;提起、放下」,開始練習行禪時,要練習觀照提起腳、放下腳的動作,並同時還需要了知,提起腳或放下腳時「輕」或「重」的感覺。練習兩天之後,觀照就變得容易了。這時候就可以練習觀照三段式行禪。

在經行道上來回行禪(caṅkama)的時候,需要進一步練習三段式行禪,每跨出一步,禪修者需要觀照三個連續的活動。當提起腳時,標記「提起」,當向前推動腳時,標記「向前」,放下腳時,標記「放下」。對於初學禪修者,一開始時練習一段式和兩段式行禪已經足夠。

當行禪結束後,想要修習坐禪時,需要先觀照「想坐」的意欲,當坐下去時,觀照並標記「坐下、坐下」,同時,覺知身體下降時,重的感覺。坐下之後,安置手腳的動作,也要能夠全面地觀照。靜靜地坐好之後,要立即觀照腹部起、伏的移動。


vii)              躺臥及睡前的觀照

如果感到睏倦,就觀照並標記「睏、睏」,當時間到了要睡覺的時候,在躺臥時,移動手腳的全部動作,都需要仔細觀照。

抬手時,觀照「抬手、抬手」;
移動手臂,觀照「移動、移動」;
支撐身體時,觀照「支撐、支撐」;
身體晃動,觀照「晃動、晃動」;
伸展腿腳,觀照「伸腿、伸腿」;
躺臥,觀照「躺下、躺下」。

觀照躺臥的一系列動作,是非常重要的。在躺臥的過程裡,你可能會證悟殊勝的智慧。當定力與智慧開發成熟的時候,隨時隨地你都可能會證悟「道智」與「果智」,即使在彎曲或伸展手臂的時候,也都有可能證悟涅槃。在佛陀入涅槃後不久,他的侍者阿難尊者Ānanda),就是在躺下來的過程中,證悟了解脫一切煩惱的阿羅漢(arahant)。

阿難尊者在第一次佛典結集的前夜,為了證得阿羅漢的果位,他十分精進地不斷禪修。尊者幾乎整夜都在修習身念處,他一直在修習行禪,他觀照自己的腳步,「左步、右步」,「提起、向前、放下」,他一個腳步接著一個腳步地觀照,觀照想要走的意欲,仔細地觀照每一步腳的移動過程。雖然阿難尊者一直在練習行禪,觀照並了知名法與色法,極其快速生滅的本質實相,但幾乎快到黎明的時候,他還是沒有證悟阿羅漢。當意識到自己已經過度地修習行禪,太過精進時,為了平衡定力與精進力,他決定,應該要修習一會兒臥禪。於是尊者進入自己的房間,坐在床上,開始躺下去。當他正在躺下,細緻入微地觀照所有動作之時,在短短的一瞬間,阿難尊者證悟了阿羅漢的果位。

在他這樣躺臥之前,阿難尊者只是須陀洹聖者(sotāpanna),在他躺臥的過程中,由於他精進地觀照,因此,就在一瞬間,他連續地證悟了斯陀含(sakadāgāmi)的道智、果智;阿那含(anāgāmi)的道智、果智;以及阿羅漢的道智、果智。

禪修者應該想一想阿難尊者在躺臥的瞬間,證悟阿羅漢的例子,任何時候,如果能夠精進地觀照,你也有可能證悟「道智」、「果智」,時間不需要很長的。

所以,無論何時何地,禪修者應絲毫不可疏忽任何細節的觀照。因此,像剛才所說,躺臥的所有身體動作,以及安排手腳的動作,都應該小心翼翼地注意,恭恭敬敬地觀照。當身體靜止地躺好後,再回到腹部,專注地觀照起、伏的移動。

一個非常認真、精進的禪修者,應該珍惜這種正念的修習,雖然到了夜間時,人已經困倦,但是,禪修者也不應該放棄觀照。禪修者應該繼續精進地觀照,直到睡著。如果禪修狀態好,一些觀照技巧嫻熟的禪修者就不會睡覺了。相反地,如果瞌睡得厲害,你自然就會睡著。

當你感覺睏了,想睡覺,就應該觀照這個意欲,標記「想睡覺、想睡覺」。如果你的眼皮下垂,就標記「下垂、下垂」。如果眼皮沉重,要標記「重、重」。如果眼睛痛,要標記「痛、痛」。以這樣來練習觀照並標記,睏意將會消逝,眼睛會再次變得清晰明亮,這時,要觀照「清醒、清醒」,之後,再把心專注回腹部,持續地觀照起、伏的移動。

禪修者想要睡著並不難,實際上非常容易。如果修習臥禪,漸漸的你就會感到眼睏,最後就自然地入睡了。所以,禪修初學者不要修習臥禪太久或太多。禪修初學者應該多多地修習坐禪與行禪。

睡眠的時間就是禪修者休息的時間。作為一個認真的禪修者,應該限制睡眠的時間為4個小時左右。這是佛陀允許禪修者在午夜休息的時間。4個小時的睡眠,基本上是足夠的。如果不足夠,你可以延長至56個小時。顯然,6小時的睡眠對大多數人的健康需要是足夠的了。


viii)            日常活動的觀照

一個真正想要證悟道智、果智的禪修者,應該只有在睡覺的時候,才會停止精進。在清醒的時間裡,禪修者應該馬不停蹄地、毫不懈怠地一直保持持續的正念觀照力。所以,每當醒來時,你就要觀照身心醒來的狀態,標記「醒來、醒來」。如果已經醒了一會兒才意識到,這時候要立即觀照腹部的起、伏移動這個目標。

如果想起床,應該先觀照這個意欲,標記「想起床、想起床」。然後,觀照起床時手腳的一系列動作,抬頭時,觀照並標記「抬頭、抬頭」,坐起身後,觀照坐著的姿勢,標記「坐著、坐著」等等,禪修者能夠認真地觀照所有的動作,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接續已沒有任何活動,而只是靜靜地坐著,你應該把心專注在腹部持續地觀照。

起床後,在你洗臉與洗澡的時候,也不要忘記觀照所有的動作。此外,穿衣服,整理床鋪的活動,開門、關門的活動等等,因為這些活動相當快速,所以,要盡可能地用心觀照。

當禪修者來到飯堂,注視自己的餐桌時,應觀照這個行為,標記「注視、看到、注視、看到」。當你伸手取食物的時候,在觸到食物的當下,在攪拌食物,抓取食物,遞送食物,以及低頭,把食物放進嘴裡,放下手,抬起頭時,所有這些動作都應該仔細地、盡可能持續地觀照。這是按照緬甸人用手抓取食物時的觀照方法,使用刀叉與筷子的禪修者,應該以同樣的方法觀照進餐時一系列的動作。

咀嚼的時候,應該觀照並標記「咀嚼、咀嚼」,
嚐到味道時,應該觀照並標記「知道、知道」。
喜歡食物的味道,要觀照並標記「喜歡、喜歡」,
覺得食物品質很好,要觀照並標記「很好、很好」。

當你品嚐食物、吞嚥食物、食物經喉嚨滑下去的時候,所生起的這一系列的名法與色法現象,都需要觀照。這就是禪修者在一口一口地用餐時,進行觀照的方法。喝湯的時候,無論是注視、看到,以及伸手,拿勺子,舀湯,送到嘴裡,喝下去,等等動作,全部都需要觀照。

在用餐時要做到這樣細緻的觀照,對禪修初學者是比較困難的,因為要觀照的活動太多,必然會漏失觀照一些活動,但是,你應該事先決意,要盡力觀照所有的動作。當精進力、定力逐漸培育成熟後,禪修者就將能夠細緻地觀照所有這些動作現象。

禪修初學者在開始禪修的時候,因為總是打妄想,所以,會漏失觀照許多目標。但是,你不要為此感到沮喪。禪修初學者都會遇到類似的困難。經過多次練習之後,就能夠覺知到每一次生起的妄念,逐漸地,將不會再有許多妄想了。


ix)                證得觀智與涅槃

反反覆覆地練習觀照,心將能夠與所觀照的目標同步生起。比如在觀照腹部膨脹的時候,觀照的心能夠貼著腹部,與腹部向上的移動同時生起,在觀照腹部回落的時候,觀照的心也能夠貼在腹部,與腹部向下的移動同時生起。

腹部向上移動是色法,觀照的心是名法,腹部向下的移動是色法,觀照的心是名法。名法與色法,就是這樣成雙成對地生起,當觀照的心能夠緊貼腹部的時候,禪修者自己將能親自清清楚楚地了知到,當下的名法與色法是成雙地生起的。

因此,在每一次觀照時,禪修者都會清楚地了知到,當下發生的只有名法與色法這兩類現象,它們中間哪會存在一個人呢?被觀照的色法是一類現象,觀照它的心這個名法是另一類現象。

這種智慧就是「名色分別智」(nāmarūpa-pariccheda-ñāṇa),是「內觀智」(vipassanā-ñāṇa)中第一階的觀智。正確地證悟這一觀智很重要,如果禪修者繼續修習正念觀照,接下來就將會證悟「緣攝受智」(paccaya-pariggaha-ñāṇa),即:如實知見名法與色法之間,互為因果關係的智慧。

在此基礎上,禪修者還將會如實地了知到,所有的現象都是快速地在這個剎那生起後,又在下一個剎那滅去,一眨眼的工夫都不會停留。一般人會以為,人的身與心,從年少到年老整個一生,都是持續不斷地存在的,人們以為,這個身體從小到大都擁有它,這個心從小到大也都擁有它。無論是身體還是心,人們以為這是「我自己的」。實際上,並非如此,沒有任何名法與色法永遠地存在。

經過深入地禪修,禪修者將會親身體驗到,所有現象都是在快速地滅去的,禪修者將會如實地知見到,名法與色法是無常的這一本質實相。這是「無常隨觀智」(aniccānupassanā-ñāṇa)。這種生滅的本質實相是苦的,這是「苦隨觀智」(dukkhānupassanā-ñāṇa)。此外,禪修者也將會體驗到身心各式各樣的苦受,這也是「苦隨觀智」。

隨後,禪修者會覺知到,所有的名法與色法現象都是在自發地緣生緣滅,不受任何人控制、不順應任何人的意志,所有生起的現象裡面,沒有一個主宰。在觀照的當下,禪修者如實知見到,「身心現象是無我的」這一實相。這是「無我隨觀智」(anattānupassanā-ñāṇa)。

禪修者繼續深入禪修,當觀智逐漸成熟的時候,禪修者將會在觀照目標的任何時候證悟涅槃。所有過去諸佛、阿羅漢與聖者們,都是通過修習「四念處」(satipaṭṭhāna)正道而證悟涅槃的。

所以,現在即將投入密集禪修的禪修者,必須要知道,大家已經踏上四念處的正道,這就是過去諸佛、阿羅漢與聖者們曾經修習過的四念處正道。

由於大家累積了足夠的善業功德,由於大家曾經發願,要以所修習的善業功德為助緣,證悟道智、果智以及涅槃,由於大家所累積的「波羅密」(pāramī,資糧)在今生已經漸趨成熟,所以,大家現在能夠踏上過去諸佛、阿羅漢與聖者們所修習的四念處禪法的正道,大家應該對自己有這樣的福德感到欣慰。只要按部就班地、自始至終地沿著這條偉大的正道修習內觀禪法,禪修者就有希望,在今生成就過去諸佛、阿羅漢們以及其他聖者們曾經證悟的、出世間的定力與智慧。

精進的禪修者將很快就會經驗到,自己未曾體驗過的輕安與禪定,由於生起了輕安與禪定,禪修者將品嚐到殊勝的法味,體驗法的喜樂和諸多各類的善法。

生起了輕安與禪定之後,能夠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各自的「特相」(sabhāva-lakkhaṇa),如實知見到名法與色法無常、苦、無我的「共相」(sāmañña-lakkhaṇa),這些是禪修者親證的內觀智慧。內觀智慧漸趨成熟的時候,禪修者必將會證悟到過去諸佛、阿羅漢以及其他聖者們曾經證悟的道智、果智與涅槃。


x)                  證得初果

這並不需要很長時間。現在,大家在密集禪修期間,就有可能證悟這些殊勝之法。實際上,這些殊勝之法,可以在一個月、20天或15天的密集禪修期間內體證。那些具有非凡波羅密的人,甚至可以在7天內證悟這些殊勝之法。

禪修者將會根除「有身見」(sakāyadiṭṭhi)、「疑惑」(vicikicchā)、「戒禁取見」(sīlabbataparāmāsa),並解脫四惡道(apāya)的輪迴。禪修者應該胸懷如此堅定的信心,努力精進地修習四念處正道。

祝願各位禪修者,能夠付出十足的精進力,並能夠快速地體證過去諸佛、諸阿羅漢以及聖者人們曾經證悟的道智、果智與涅槃!


[1] 聖法尼師的緬中翻譯,比較英譯本的內容,更為完整而仔細,由於簡體版用詞有別於慣常繁體用字,因此參考英譯本,作了句式、詞彙等修訂和潤飾,並加入小標題,方便查閱和了解特定觀法的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