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8日 星期一

依止善知識的標準-多寶寺智敏上師



智敏上師法相



下文是節錄自浙江多寶寺智敏上師《上海居士林開示》

依止善知識的十個標準:

1)具戒
2)定
3)慧
4)多聞
5)通達空性慧
6)功德增上
7)善說法
8)具悲心
9)精進
10)沒有疲厭


我們把《菩提道次第》內講的所依止善知識的標準,這裏也必須要說一下。我們說,找善知識,佛在世,是佛陀,或者他的大弟子,舍利弗,大目犍連等這些善知識。佛不在世了,對於出家師父,我們都要恭敬、禮拜、供養,這是對的。但要依止他學法的,卻應該是有特殊功德的那些僧人。




第一個,(一)要有戒的,而且戒律精嚴的。如果不持戒的,這個就不可靠,他會做不合戒的事,甚至做壞事。戒是一切功德之生源處,沒有戒,一切功德都無從生起,更不要說做壞事了,你跟着他跑了,怎麼能學修上路呢?


第二個,(二)要有定的,戒是基礎,要開無漏智慧,沒有定是不行的。定即是對戒律所說善行惡行,所有該行該止,以依止正念正知,令心調順,心寂靜而住。


第 三個,(三)要有智慧,智慧斷煩惱。我們開了智慧,煩惱才能斷得了。沒有智慧,連煩惱都認不到,怎麼去斷呢?所以,戒定慧,這是一套基本的功夫,一定要 有,宗喀巴大師依噶當派教授的標準,認為成就之德相,是依三學調伏煩惱,此是不共教義。大師認為作為一個善知識,必須隨順佛教總相,戒定慧三學,自己能調 伏自己身心,方能調伏弟子,漸次引導,從下士道乃至進入上士大乘佛道。否則,縱使修風息得到一些神通,或夢見本尊等,一分功德,皆不能調伏自心煩惱,況論 調伏他人。


再一個,(四)多聞,三藏十二部,聽的很多,任舉一事,能貫通無量經的義理。有的善知識,只通一部經,只讀一部論,好 不好?一部經通了,很好!但這部經以外,沒有講到的,他就不知道了。假使我們有些問題,不在這部經裏面所述及的,去問他,他就沒有辦法回答了。所以說,多 聞,能夠通達三藏的最好;能通達大部分的也好;一藏乃至一部也不通,就不好了。


還有一個,(五)有甚深通達空性的智慧。至少能通 達空性的道理,能夠證到的,證到空性的,當然是最好了。在現在這個時候,證到空性的人是屈指可數的,不會很多。那麼,菩薩示現的,我們就不知道了。從一般 的凡夫來說,證空性的,是不會太多的。沒有證到,能通達的也行。最高的空性正見,就是佛所歡喜的:緣起因果,如如不誤,同時,它的自性絲毫也沒有,這兩層 意義,同時存在,體現在同一個事物上,能夠同時觀出來。這個見有了,能夠通達,也很好,很不錯了,能夠證到,就更好了。


另外, (六)善知識的功德,要超過弟子,且能天天增上。如果師父的功德不如弟子,你依止他幹什麼?他該反過來要依止你了。功德要超過弟子,不但是超過弟子,他自 己要天天增上,不斷增長;不是到此為止,我夠了,不用修了,反正我有本錢,我超過你,就夠了。那不行,自己還要進修。


那麼,再有 一個,(七)要善於說法。我們說,說法要對機,什麼弟子,說什麼法,要有善巧。你對這個弟子不善巧說法,他得不到好處。有個公案,是經常提起的:佛陀在 世,有二個人出家依止舍利弗學法,學了很久,都得不到好處。後來遇到佛,就問佛,我們修了好多年,在法上一點也沒有進益。佛就問他們,以前在家時幹什麼 的。一個說:我是打鐵的。一個說:我是洗衣服的。佛問:那麼你師父舍利弗教你們修什麼呢?打鐵的那個人說:師父教我修不淨觀。洗衣服的那個人說:尊者教我 修數息觀。佛說:你們兩個調一調,洗衣服的修不淨觀,打鐵的修數息觀。這樣一調,沒多久,兩個人都證到了阿羅漢果。這個是為什麼呢?打鐵的,慣於一錘一錘 地打,數息是:進來,出去;進來,出去…。正好把他在家的習慣用上來,很快就入定了。那個洗衣服的人,洗的衣服,有的是很髒的,他把衣服上面的髒回想起 來,跟人身上的髒聯係起來,不淨觀也很容易地成就了。這樣,他們兩個都成阿羅漢了。這說明了什麼?對機說法。對那個機,說在點子上,法用起來,很快就成就 了,也就是善巧。如果說錯了,不對機,這個法再好再高,對他就沒起作用,久久不能得益。阿羅漢,尚且會把機搞錯,凡夫更不用說了。那麼,我們要追求的師父 呢,最好能夠對機說法,能按照次第說法,不要好高騖遠,看見才進來開始學佛的人,就給他說甚深空性般若,生圓次第,大圓滿,大手印,啊!這個殊勝,你好好 地修。他怎麼修呢?比如小孩子才上學,把大學研究生的課程翻給他看,啊!這個殊勝,這個學了將來做專家,這個將來做高級工程師,這個將來可以出國深造…… 說了半天,把那個孩子弄得莫名其妙。最後,嚎啕大哭一場,就完了,什麼都沒有,那就是不對機。說法要按次第,要對機,這個才是善於說法,這是一個條件。


還 有一個,(八)悲心,這是很重要的。就是說,我們說法也好,做利益眾生的事情也好,搞佛教事業也好,不是為個人的名利,或者權勢地位等等,純粹是出於利益 眾生。這個很重要,我們的動機,動機在我們熟悉的《三主要道》裏說:如果動機不純的話,不但是流轉生死,一般為了自己的利益,且是惡趣因,將來到惡道去 的。最起碼的動機,出離心,出離惡趣,乃至出離三界;再高一點,菩提心,要度一切眾生。有了這個動機才行,那就是有悲心了。菩提心是最殊勝最圓滿的動機。


還 有一個,(九)精進,修行要精進,要有勇,勇猛,於利他事不要碰到困難就退了。文革的時候,很多人就打退堂鼓了,我們清涼橋的比丘們,也從寺廟裏給趕出來 了。這個時候,就看自己能不能堅持信下去。大家都在罵佛教嘛!很多的比丘挨鬥,甚至於鬥死的也不少。這時候,是不是有這個勇氣,還是承諾自己是佛教徒,我 是比丘!這個勇氣有沒有?很難囉!但是本尊護法冥中的加持,卻也是很大的,他們能幫助我們鼓起勇氣來。


最後,還有一個,(十)沒 有疲厭。弘法利生的事情,儘量地做,不要說我今天做了五個小時了,該休息了。還有很多的人說:師父,求求你,我還有個問題,想問一問。五小時夠了,你明天 再來吧!這個就是,弘法利生的事情,做了一段時間,感到疲勞,厭煩起來了,要休息,不想做了。這個沒有,就是離開疲厭。


總上所 說,這十個功德:具戒,定,慧,多聞,通達空性慧,功德增上,善說法,具悲心,精進,沒有疲厭,是善知識應具的十種功德。前面六種,是成就自利之德相,謂 善知識自身應有之功德,後面四種,是攝受眾生應有之功德,專指利他的。要攝受眾生,利益有情,除了為眾生宣說正確之佛法以外,再也沒有更好的方式了。如 《俱舍》云:「拔眾生出生死泥,謂一切眾生於生死泥,淪沒無救,世尊哀愍,隨授所應正法教手拔濟令出。」亦如《廣論》云:「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 苦,非移自證於餘者,示法性諦令解脫。」


但是,在這末法時期現實的世界上,去找,哪個有十種功德的,找他做師父。我們仔細一看, 恐怕一個也難找到!末法時期,五濁惡世,哪有這麼好的師父找得到呢?當然也有,菩薩化現的,我們認不到。那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也說了,在末法時期,如 果這十種功德標準的師父找不到的話,就其次的,一半功德,四分之一,或八分之一。以八分之一為下邊際,即是說至少要有八分之一的功德。但是這個八分之一很 抽象,康薩仁波卿(海公上師(即能海上師)在 拉薩親近的師父,也是上大下吉佛爺的師父)具體地給我們指明了。他說這十個條件裏面,有二個條件是不可少的。第一個是持戒,如果這位師父戒律都不持,那就 不能靠他學修,不能依止他。第二個,有悲心,如果這位師父攝受弟子,弘法利生的目的,是為了他自己個人的名利,地位,權勢等等,不是見眾生苦而利益眾生, 住持正法的,那麼這個人,也不能依止。反過來,如果這位師父嚴持戒律,有悲愍心,哪怕其餘的八種功德,一個也沒有,只有這兩條,而仍可以依止,至少可以從 他學戒,及為眾生利益做些事嘛。但如果說,其餘八種功德全都有,甚至於有神通,善於說法,精進勇猛,不怕疲厭等等八種都有,但是不持戒,沒有悲心,這個就 不行,不能依止;這是康薩仁波卿的抉擇,海公上師給我們的教導,也是這樣。那麼,簡單的說,這十種功德,裏面不可以少的,就是要有戒律,有悲心,這兩個有 了,就可以依止他做為善知識,其它八種內,能再有幾種當然更好。如果這兩個沒有,哪怕其它八個全都有,不行,還是不行;那麼,標準有了,大家好好去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