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3日 星期二

2013年6月28-7月1日香港宣隆內觀禪修營

2013 年的整個上半年好像都沒有怎樣更新參學的文章,原因也如去年一樣,因為我並沒有怎樣去很多地方參學,除了例行五月到台灣正醒禪苑參加班迪達大師主持的馬哈 希禪修營10日外(因為老師父已經92歲),就只有在剛成立不到一年的我的小共修團體裡面,請外地的導師來主持密集禪修.

算算手指,這已 經是第三年去馬哈希內觀密集禪修,因為有了不少修毗婆舍那(內觀)的體驗,所以這一年我也想去參訪一下其他的內觀傳承,觀察到底其他派別的禪法是如何看待 毗婆舍那.去年我有一位法友曾經到過香港荃灣的弘法精舍參加緬甸一個有名的內觀傳承--宣隆禪法的禪修營,而在好幾年前我亦已經聽聞宣隆禪法的大名,所以 今年決定去參訪一下,體會緬甸內觀禪法之間的異同.




宣隆大師(1878~1952)


在 這裡簡單地介紹一下緬甸的宣隆大師(1878-1952),台灣及國內多翻譯作「孫倫大師」,他原本是一位目不識丁的農夫,中年的時候因為對死亡的恐懼, 所以從朋友聽聞到禪修,後來他一直自己努力修練,在過程中,他進入了深的禪定,並以此專注觀察身體的「接觸」和「覺受」,在四個月的期間,分別證了佛教的 四種果位--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

他證悟羅漢果的事很快被傳開來,於是有許多緬甸佛教博聞多學的人來考驗 他,他不僅一一對答如流,而且更實在地描述到書中所講的有關禪定和解脫的境界.讓來訪的人都感到驚嘆不已.他不但證悟了阿羅漢,而且在禪定方面的功夫也很 深,在短短數日內,修畢「十遍處」禪法,證得四禪八定.這在於近代是很少有的事.他於1952年圓寂後,留下了不壞的肉身,據曾經前往參拜肉身的佛友說, 他的身體會發出陣陣飄香,拜的人很多都感受到他的加持.具體有關大師的故事,請參閱:

宣隆大師傳:
http://www.sunlun.com/SBIO_Ch-Trad_v1.0F.pdf

這本書的內容十分精采,對喜歡禪修的人來說,很有啟發性.下面開始介紹今次禪修營的見聞,以及這套禪法與馬哈希內觀之間的異同.
這是緬甸Myingyan宣隆大師肉身舍利塔的相片,從網路連接過來的,可以見到大師的肉身完好,雖然過了50年,現在仍然是如此,每年12月仰光卡巴耶宣隆禪修中心,都會組團坐十多個小時車程去參拜大師的
20130628_092907

我和一位佛友在6月28日上午9點左右,到了荃灣的弘法精舍報到參加禪營,這次活動是香港宣隆禪修會租借場地.他們的會在香港都沒有固定修行場所,一般只借用不同佛教場所舉行共修.他們每一年都會舉辦類似這樣的四天~五天禪修營,而且已經很多年了.


20130628_092918

這次行程要特別感謝載我和佛友前往參加禪修營的香港朋友呂師兄.還有就是宣隆會的主席麥師兄,在禪修營展開前兩個星期,親自到我們的共修團體教導我們宣隆禪法的基本方式.讓我們先做準備,不至於臨場才學.

20130628_092840

荃灣的弘法精舍是屬於東蓮覺苑的管轄,如果有聽過香港佛教淨土宗的故事,對於何東爵士夫人張蓮覺應該會有所聽聞,她當年是預知時至念佛往生的,在生的時候成立了東蓮覺苑.至於弘法精舍,它是後來別人贈送給東蓮覺苑的,著名的天台宗倓虛大師曾經在此駐錫,大師在1963年就是於弘法精舍坐著圓寂.現在弘法精舍由從馬來西亞來的法護法師主持.


20130628_092830

這是大雄寶殿,弘法精舍這個位置做了些改動,原本類似四合院式的設計,被連接起來,讓空間更大,可以容納更多人在這裡參加活動,現在圖中人們坐的位置,天花本來是空窗.

我蠻喜歡宣隆會在這裡作的擺設,兩幅很大的宣隆大師像,以廣告海報的方式放在正位的兩側.讓人感覺好像大師就在看著我們禪修一般.

20130628_132223

這次參加禪修營的人大約有40─60多人,他們的安排分為日營和宿營,大部分香港的同修都是參加日營,有好幾位是從國內專程來參加的.新學的大約有10人.

這次禪修營,我再次見到去年在緬甸見到的(圖中的)華那大師(Sayadaw U Wara),禪師還記得我去年到他那兒的會面,特別打了個招呼.每天中午一點多,他都會來為我們開示,解答禪修上的問題.譬如說呼吸的方法,痛的處理等等.

20130628_092800

這是禪修營的時間表,作息方面相對其他禪修營來說,舒服多了,可以5點才起床,9點就可以休息.因此我在那邊,睡眠休息基本不是大問題.

這 裡每天只有四次坐禪的功課,其他大部分時間(除了聽開示和分享會外),都是自由行禪或休息.不過,對於一般人來說,這次禪修營最艱難之處,是坐禪的長度, 每次需要至少一個半小時,而且「絕對」不可以動腳,放腿或搖動身體.這對於初學打坐來說,是很難很痛苦的事情.這次禪修營,就有些佛友分享了這方面的經 歷,他們都頗為辛酸似的,有位佛友以前在家頂多坐45分鐘,現在一次就90分鐘,所以他覺得很難受,不過最後也撐過去了.

我雖然參加了很多次密集禪修,但要每次規定坐
一個半小時也是第一次,馬哈希禪法一般是最少一小時,每天6~7座,有時候狀態好,自然地會延長到一個半或兩小時,但我們可以坐軟墊.這次禪修營呢,禪師說明不要用坐墊,只可用一塊薄布墊著.

我這次只用了一塊很薄(幾毫米)的膠墊坐,基本上坐一個半小時無問題,腳眼和臀部在最後15分鐘會有些痛,但仍可以專注於本身看著的目標,並沒有很難受.聽說他們緬甸的中心,要坐更長的時間,每次兩小時呢.
可能由於習慣了坐這麼長時間,現在回家坐一小時覺得時間很短很快過,這應該是這次最大的得益吧,而且可以不用坐墊~

有 的時候縱然坐很長時間,但禪修的重點並不在於熬腿的功夫,雖然能夠坐得長可以觀久些,但南傳佛法禪修的宗旨,始終在於能夠緊貼地觀察目標,見到名法和色 法,並看到它們的生滅無常.如果一個人坐得很長,而沒有辦法長時間觀目標,那其實跟普通坐著沒有分別,因為這樣並無法有效地斬斷心對於各類現象的「渴 愛」,輪迴的油還是在增加.所以,在禪修的時候,我們練習的,主要是多培養「覺知」,觀察目標對象,讓心不會無止境地攀附念頭和構想,不再編造故事,讓心 與目標同步,並深入穿透目標.

20130628_093830

弘法精舍的柱子,都有很多像上面的「法語」,內容與我們這次禪修很貼切,所謂人,只是身心現象的組成,禪修就是觀察這些身心現象,逐漸體會到當中沒有一個「我」存在,從而解脫生死輪迴.

20130628_093759

這是精舍的藥師壇,男眾都在這邊坐禪.


20130629_200901

每天晚上,我們都會有分享會,大家談談禪修上遇到的問題和體驗.如早前所述,多數人的問題都環繞腳痛,或者是大力呼吸技巧的問題.

與 我同行的佛友,因為頭一次坐那麼長時間,雖然在以往共修都能坐上一小時,這次禪修營在二天的時候,腳麻痺到連走路都有點成問題,感覺都沒了;他還怕不知道 需不需要退出或者請示師父,後來第三天,他硬著頭皮再坐,一直觀一直觀覺受,慢慢地腿的感覺回來了,大部分都好起來.所以有的時候,問題是出於身體本身潛 藏的毛病,在坐禪的時候被誘發出來,如果不衝過這一關,很多時候就會退失.


維那耶大師(Sayadaw U Vinaya, 1914~2012)
在分享會期間,我問在宣隆修了多年的師兄姐關於他們已故大師父--那耶大師的 事情,因為我向來對高僧的故事都很感興趣,不過他們也沒有說到很多,最有趣的是他原來是中年出家,本來是工程師,因為宣隆大師入涅槃後,宣隆禪寺有一次抽 獎活動,中獎的人必須出家,那麼他就因此而出了家,後來他閉關三年,慢慢地因為很多人向他學習禪法,所以便成立了仰光今日的道場.

回家後,我才發覺原來他有一篇短小的傳記,在這裡分享一下:
http://www.sunlun.com/Biography%20of%20Sayadaw%20A%20Shin%20Vinaya(Chi).doc

據華那禪師講,在
那耶大師去世前,亦已經證了阿羅漢果.去年我去緬甸的時候他過世幾星期,無緣見到呢.或許是出於紀念維那耶大師的圓寂,香港的宣隆會也辦了一次大抽獎,中獎的人不需要出家,而是到他們的中心參加密集禪修.得獎者只有一男一女,而今次我很幸運地成為了中獎者,一世人第一次中頭獎呢,居然是在禪修營,有義工說這是宣隆大師的意思,不是隨便可以中的另一位中獎的是修了宣隆禪二十年的老居士,曾經半年在緬甸的中心禪修.20130628_092403

這是這次男眾住宿的地方,是精舍的課室.

20130628_092341

這些桌子後來都會摺疊好,騰出更大空間給我們睡,睡的是簡單的睡墊,房間有冷氣,蚊子不多,我在睡方面都沒有甚麼大問題.有的佛友可能因為觀照力太猛,倒有出現睡不著的狀況.這視乎個人身體了.

介紹環境的部分完畢.接下來就是重點,我會講一下我所體會的宣隆禪法特點,以及與馬哈希內觀的異同.-------------------------

宣隆禪法的技巧和特點

要形容宣隆禪法,可以說它是相當猛烈、急和痛。首先他需要用45分鐘以非常急速、猛烈的力量來呼吸,在期間必須緊貼觀察鼻孔範圍附近的「
接觸」() 感受,心絕對不可以遊走,不可以觀察其他感受,動身體等等;然後在接著的45分鐘,專注在某一個明顯的感受上,通常那是某位置的痛楚或覺受,同樣心也是不 可以跑掉,縱然那個位置的感受改變成弱了,也不可以離開它。在整整一個半小時內,禪修者絕對不可以鬆懈,不可以動,必須緊緊盯著目標。

詳細的宣隆禪法技巧請看《宣隆內觀禪修法》:
http://www.sunlun.com/smmc.html

以下我引述一段維
那耶大師有關觀察呼吸的教導,方便在後面分析宣隆內觀禪和比較:

觀 呼吸的修法,可以用止禪的方式,亦可採用內觀禪的方式去修習。吸入和呼出,當氣息進出時,它會接觸到鼻孔末端、上嘴唇或是這個範圍的某個部位,將心固定 (專注)在這個接觸點上,同時數著氣息進出的次數。這是第一個方法。再吸入和呼出,將心固定(專注)在氣息的接觸點上,同時覺察著氣息的長短,氣息長時, 要知道是長的氣息;氣息短時,要知道是短的氣息。這是第二個方法。再次吸入和呼出,將心固定(專注)在氣息的接觸點上,同時跟隨著氣息的出入,但 是不要跟著氣息在吸入時跑進腹部,或是在呼出時跑到外面去,祇應讓心固定(專注)在接觸點上,去體驗整個氣息的進出過程。就像鋸子一樣,鋸齒祇接觸到木頭 上的一點,但是那個接觸點卻經歷了整支鋸子的長度,因為在磨鋸時整支鋸子都會經過那一點。這是第三個方法。要注意:上述三個方法,皆要求禪修者專注在氣息 的接觸點上,而不是在其它地方上去尋找出入息。第四個方法也是如此,吸入和呼出,將心固定(專注)在氣息的接觸點上,同時覺察著氣息的接觸,不要數息、不 必去知氣息的長短,也不用去知氣息的進出。

在 這四個觀呼吸的方法之中,前三個是止禪的修法,第四個才是內觀禪的修法。第一個方法要數息,而數字是一種概念。第二個方法,要去注意氣息的長短形式,而形 式是一種形象。第三個方法,要去注意氣息的進出,這是經由創造進出的觀念來達成的。概念、形象、觀念都是屬於我們為自己所創造的事物,因此這些都是屬於止 禪的修法。祇有第四個方法,由於能在最無裝飾的狀況下直接把觸到實相本身,所以是內觀禪的修法。但是,這種修法也可能會攙雜了止禪的修法。如果禪修者不是 直接覺察氣息接觸的本身,同時又不用專注去守護著這覺察,而是在心中默念、標記「接觸」的概念,那麼,當即便會落入創造概念、觀念的舊習慣之中,變成了在 修止禪,而不是在修預計中的內觀禪了。

心中的默念、標記通常比現象生起的真實過程要慢很多。因此,心往往無法在當下直接把觸到這些過程的實相,而滑入過去了的時間之中,不斷地介入一些思潮,去重新塑造這些已逝去的過程。其實要跟得上這些自然過程,禪修者所需要做的祇是保持專注(Mindfulness)。 這是不難做到的,先決條件是要有覺察力(Awareness)。 要覺察接觸、感覺或心理現象,然後以專注盯牢、看緊此覺察。以專注守護著這覺察時,念頭就被鎖在外面而無法闖入,這樣就沒有機會去形成各種概念、想像或觀 念了,此時心便能在這些過程生起的當下,直接把觸到它們本身的實相,而不受任何雜念所扭 曲,這才是真正的內觀禪修法。
這 裡引用了頗長的一段文字,基本上說明了宣隆禪法對於「止」(奢摩他)和「觀」(毗婆舍那)的分別。簡單而言,在觀呼吸的時候,如果專注的對象,是已經落入 了長短、形狀、觀念、進出等等經構想後出來的東西,就是屬於止禪;如果專注的對象,是當下未經概念化的現象,不落入過去未來、長短等等,這便是內觀禪。

這種見解與馬哈希內觀禪在本質上是完全一致的,馬哈希尊者所教導的內觀,也是指導禪修者離開概念,直接經驗當下的身心現象。只是在技巧上,馬哈希禪法的目標多且廣,概括行住坐臥、身受心法的各類現象;宣隆禪法的目標比較少,主要是接觸和覺受(尤其痛)。

宣 隆禪法不主張對目標進行任何的標籤,而馬哈希禪法則鼓勵這樣做,前者是希望修行者直接體會實相,而後者則是為了讓人更容易投入目標,所以設置了一個前方 便,事實上馬哈希禪法也了解標記目標是一種概念法,只是因為初學的觀察難以與目標同步,所以用一個工具作為輔助,在觀智達到一定程度的成熟,標記也是會被 丟掉。這是兩者手法上的另一不同。

另一個比較明顯的不同,是主動搜尋目標的做法。馬哈希禪法並不會主動去觀某個現象,通常是那個現象很明顯,跟著心會自然投向它,觀照它,妄念明顯就觀妄念,腹部漲縮明顯就觀
漲縮,其它痛或者樂受也是如此。在宣隆禪法,則是主動地去尋找那個接觸的覺受,因為它本身容許觀的目標不多,主要是專注接觸,所以這必須是透過尋找才會看到,除了痛的出現一般因為太明顯,不用尋找都會自然讓心拉向它,一般都是禪修者主動地將心導向目標(接觸點)。

宣 隆禪成就的重心放在「坐禪」上,其它姿勢的禪,如行禪站禪,並不太重視;所以它是以坐著覺悟為主的。在馬哈希禪法,視乎是那一位老師,這方面看法會有些不 同;就我所見,班迪達傳承也是較著重坐,甚至我聽過一種說法,到高階的智慧必須坐得較長(數小時),而且也較強調專注於腹部的目標,行禪只是輔助性,作為 維持正念的工具。恰宓禪師的做法則比較強調日常生活和行禪,可以說跟坐禪是平等的,他常常說,行禪也可以開悟,以及提到透過觀察日常生活的現象而證「行捨 智」的例子。這種側重點的不同,我的理解是視乎教授老師本身修行時,是透過那種模式證悟而定。如果那位老師主要是透過坐禪而悟,那他著重於坐是很正常的; 如果他是走路時悟的,那他不太重視坐也是理所當然的。

讀者可能會問:「那你覺得那個方法好?」就我的情況,因為已經修了幾年馬哈希禪法, 那當然是馬哈希的方法比較熟練,也很容易能夠安定下來。但我的感覺是宣隆禪法在專注上,特別是猛烈呼吸的部分,在掌握正確技巧後,的確很容易確立專注力, 即使有時落入概念,它因為猛烈的緣故,心很容易投入在裡面,也不允許人去亂想這個那個。在我剛嘗試宣隆禪法後,日常的觀照(以馬哈希方式)的確有在質和量 的方面提升,相信是因為心更穩定的緣故。所以,宣隆禪法在坐禪方面,是很有優點的,只是修行者能否受得住長時間坐禪與強烈的痛,那就要看忍耐力夠不夠強, 達至以「捨心」觀照目標了。

在對付妄念方面,我覺得馬哈希禪法可能會對應得比較好,因為平常宣隆禪法並沒有教觀妄念,而是妄念來了,要避開它,立刻回到接觸或覺受的目標。我見到有好些學宣隆禪法的師兄,都覺得妄念在坐禪的過程中,蠻難對付,反而昏沉不難處理。在這裡或許我分享一下看法和對治法。

如果是馬哈希禪法
,妄念在禪修過程出現,一 般我們會強調先不要觀主要目標,而轉向那個明顯的妄念,在過程中可以觀察幾個現象,如果那個妄念是影像,那麼可以標記幾次「影像、影像」,注意觀察那個影 像,但不要分析或進一步構想它,在標記的過程中,如果發現心很貪著那個影像或感受,那麼就改標記「貪愛、貪愛」;如是者,通常在數次標記之後,那個妄念會 消失,在它消失了之後,才回到主要目標(腹部起伏或接觸點)上。如果妄念很猛烈,那麼標記需要(在內心)更大聲、更密和更用力地標記,也可以注意在那個標 記本身,一般心會抽離於那個妄念然後消失。

這種標記妄念的過程,在一次坐禪中,可能很多次反覆出現,但禪修者會發覺,久而久之他可以在妄念一出來便立刻知道,未及形成觀念就被打斷,而且它們的出現都是各別不同,一個出來、標記、消失,另一個
出來、標記、消失;妄念的急流好像被斬開一段一段似的。如是者,禪修者不會再那麼容易陷入胡思亂想當中,很容易可以貼住在需要觀照的主要目標上面。因為妄念來的時候,已經再沒有以前那麼纏著心和吸引著心。

過 去在馬哈希禪修營,我也遇著好些師姐向我訴說,在坐禪時無法專注於腹部的起伏,妄念都把心打垮了。於時我便問:「你們有標記妄念嗎?」結果她們很多時候沒 有標記,或者只是很輕地標記幾下便跑回腹部去。在馬哈希禪法而言,這是因為沒有先處理好誘發妄念的業力的緣故。譬如說一位母親想專心打掃房間,但是原來她 忘記了先餵奶給嬰兒,於是嬰兒便不斷地鬧著,她嘗試不理他,但嬰兒的叫聲反覆地出現而吸引著她,如果這個時候,母親先處理好嬰兒的問題,然後再回去打掃, 那其實問題很快就可以解決。

觀妄念也是這樣,因為我們打妄想的習慣太大,想它不出來是很難的,其實也不必壓制它,應先多觀察它,看著它, 但記得不要培養它(不然它的力量不減反增),當推動它的那種引力削減以後,它自然不會不斷出來。禪修的人也可以很順利地看個別的明顯現象。我曾經有一次, 在馬哈希禪營坐禪的時候,聽到很多次雞啼,那時候第一次及第二次出現的時候,我都會專注標記它們,然後看到內心的各種反應,直到它們消失了再回到腹部。後 來當第三、四、五次出現的時候,很有趣的,心很自然的不再向它們跑而一直跟著腹部起伏。這說明頭一兩次的標記,很有效地處理了雞啼對於心的慣性反應,一旦 處理了,心就自然不會再跑而專注於目標。觀妄念就是這麼一個道理。當我們多標記妄念,常常打斷它的連續,它就好像一個漏了油的燈一樣,閃一下就沒光了,它 的油(貪愛)不夠,便沒有辦法燃下去。

通常妄念都是因為那個對象讓我們產生「可意」、「舒服」、「有趣」,所以才會讓我們的心,一而再、 再而三地攀附在它們上,所以觀妄念的時候,除了可以觀照那個影像、聲音或概念,可以觀察那種覺得它們好看、舒服的心態,那通常是一種滿足的感受,一種覺得 如此這麼很不錯的感受。當發現到這種心,標記和觀照「喜歡、喜歡」等等,它會就削減然後消失,反覆多次這樣標記之後,禪修者對於同一影像或聲音,會沒有那 麼容易感到好看或舒服。就只是一堆影像、聲音、觀念,沒有特別。

有的人因為本身定力強,在坐禪時或許可以不需要觀妄念,而妄念自然不起, 但就一般情況所見,多數現代人都是想法太多,如果不先處理一下,恐怕很難專注於特定目標。就算定力強的人,在定力散了以後,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不多觀妄念, 也是很容易被拉著走的。所以日常多觀察妄念,在處理心的問題,是很有利益的,在這裡特別推薦這方法給喜歡禪修的人。

回到這次禪修營的體 驗,可以說是獲益良多,從不同的修行人的經驗與經歷,都進一步擴闊了我對於禪修的理解,人是有多種,各人根性與緣份也不盡相同,我們並不能夠以某一種固定 的方式或手法來處理所有人的問題。對於懶散的人,宣隆禪法是一味很好的藥,強烈的修法可以很好地對治喜歡放軟手腳來修行的人。這次禪修營每天只有四座,因 此四天下來,才十多座,不算很多,期間我雖然儘量用宣隆禪法,礙於習慣,有好三、四座的後半部,基本都是用馬哈希禪法,因為方法很多時候會自然地浮現。但 它們之間並不見得有很大的衝突,只要不跳來跳去觀、不標記,那麼兩者其實分別不大。有時候觀接觸,也會出現在馬哈希禪法的一些體會,就是只有現象不斷生 滅,沒有了形態


在 修宣隆禪的過程,由於它是專注於某一目標,因此修的人必須很小心不會把它變成了止禪來修,這是師父們都強調的,因為如果觀不到每一下的接觸,便很容易落入 概念,而變成修止,當然那也不差,能夠培養定是很不錯的.華那大師說,可能有的人觀十下接觸,有4下觀到接觸,那麼其他6下都是修止.我個人也覺得,在長 時間守住一點的時候,不期然地心很容易會構想之前的感受,即是那種感受之前已經消失,心會嘗試再製造它,因此觀察的心要保持很敏銳,分別出概念與究竟法的 差別,保持貼近當下的現象,不讓構想有機可乘.有的人在觀的時候會感受到身體膨脹,消失或者光明,如果心被這些東西拉走,那就落入心製造出來的陷阱,偏離 於當下生起的名色實相了.但心構想的過程快如閃電,我們的觀照力稍弱,就會被它拉走,所以五根(信,精進,念,定,慧)必須要平衡,使觀照能夠追及當下快 速生滅的名色法,直睹
實相的究竟!在講座中,我曾經問華那大師有關證悟的問題,他的答案讓我有了不少的反思,他說在觀察感受的時候,感受是生滅不斷的,但一直觀一直觀 觀觀,到有一刻它會停止的。按他的說法,好像這就是證悟的體驗。我再進一步問,這種斷,所指的是色法滅、還是心法滅,或者是兩者同時地滅,不過他好像並沒 有直接說是那一種,而是強調心的活動在一彈指間的生滅就有數以億計,我們是無法可以觀到那麼快。我後來也再問他,如何能夠分別這種斷,不是進入「有分心」 (bhavanga)的狀態,因為有分心也是一種類似「停止」的狀態,一個人在深睡眠的時候,一般就是在這種狀態,心完全沒有辦法再活動一樣,在禪修中, 這是可以出現的。在新加坡禪修的時候,梭必塔禪師曾經向我講述這種狀態。華那大師表示,「有 分心」的狀態過了之後,這種現象以後仍然可以再次出現的。但證悟,如論典所講,出現是不可以超過四次,也就是證初、二、三、四果的時候。當然,這是理論上 的觀點,到底實際體驗如何,這不是我可以評論的範圍,供讀者自行評斷。不過,佛經有幾句名言,今日再想起,實在讓我回味再三,彷彿好像對應著這些老師所說 的話,那就是《涅槃經》所說: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不 論如何,現在起碼我們可以由此知道,宣隆禪法就證悟方面,是講觀感受觀到某一刻的徹底滅。我不曉得這與漢傳所講的於某一刻「能所雙亡」、或者「叻地一聲」 有沒有共通處。至於馬哈希禪法,這方面講的是諸行的滅(cessations of formation),也就是一般論典的說法。我也聽說過有的禪修者在觀腹部起伏時突然所有感覺停止的個案;不過馬哈希傳承的禪師並不會印證任何人,
梭必塔禪師曾說,這是很難說的,曾經有的人覺得自己是證果,但後來回家後發現自己會破戒,知道並不是那回事,馬哈希大師說禪修者最少要五年時間檢查會否破五戒作為檢驗,所以證悟不是那麼隨便的呢。

我 個人對於禪修中的特別體驗的看法是,就算有了這類經驗,那又如何呢?被安上初果、二果等名稱重要嗎?事實上,這些東西並不重要,如果被冠上了這些名稱,而 內心還是有種種煩惱、疑惑,對人不柔軟、不慈悲、沒有關懷,那就算那種經驗有多奇特,名稱有多動聽,也沒有實在意義,畢竟涅槃所指的是「貪、嗔、癡的熄 滅」,
而要做到對所有人存有平等的大慈和關懷,內裏又充滿著不毫動搖的智慧,這絕對不是容易的事,我到今日還沒有遇過這種人呢,自己就算九牛一毛做不到。美國的杰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曾經對阿姜查報告他學內觀的種種奇妙體驗,結果阿姜查只是笑一笑然後回覆道:「只是多了一些要放下的東西」(Well, something else to let go of)。這句話很值得我們反思,我們禪修就只是學著放下而已,不是去「得」到些甚麼。有的禪修者選擇視禪修為終生的長遠的事業,不設置任何的終點給自己,好像已故雪烏明大師(Shwe Oo Min Sayadaw)在其晚年,就算已經八九十歲,都每年去閉關,他可是被人視為阿羅漢呢,但他卻從沒有停下來不再修。這種態度讓人十分敬仰,學海無涯,修行是沒有休止的這次禪修營,就報告到這裡為止

1 則留言:

  1. 非常感谢博主的分享。很有受益。太好了。萨度萨度!!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