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30日 星期三

再談淨土「信願行」

我 對於所謂「絕對他力」一直有個疑問,既然往生「全憑他力」,無關個人善惡或修行功夫,信願者便得救,那為甚麼這種信願堅固的人,無法當下就見到極樂世界的 莊嚴妙相,如過去慧遠大師一生三次見極樂世界那樣?或像廣欽老和尚那樣,自由控制自己往生的時間?這些「信願堅固人」與「慧遠大師」及「廣欽老和尚」的分 別在那裡?

既然一切都在佛力那邊,那信願堅固的人,好應該被「佛力」全攝,當下就見佛和極樂世界了,然事實卻不然,那麼到底是「甚麼」緣故,讓這些信願堅固的人,見不到極樂世界呢?而且沒有能夠因「佛力」全攝的緣故,而立即具備佛的所有德能呢(如十力,四無所畏等)?




------------------------------
(有論壇師兄指,佛經中的阿難尊者和韋提希見極樂世界,是全因他力,末學的回覆如下:)

阿難尊者和韋提希因「佛力」故,一禮便見極樂世界,但為甚麼信願具足的淨土宗人全憑他力,禮了卻不見,當中問題出在那裡?

如果說阿難的「當下見佛」只是因為「信」,「願」和「佛力」這三個元素;那麼一般人具足「信」,「願」和「佛力」也應該能立即見到佛,但事實卻不然,這樣便意味著當中欠缺一種因素,以致「信願具足人」不能同樣的見佛,用方程式來表達會清晰很多:

信願具足人:「信」+「願」+「佛力」「當下見佛」
如果那些信願具足的人,他們的信願與阿難無別,而佛力又是平等無差,不偏於任何人,那麼這就代表「信願具足人」欠缺了某種因素,使他們無法當下見佛,末學以「x」來代表這個不知明的因素,而阿難和韋提希等,正因為具備了「x」這個因素,所以能當下見佛。

阿難:「信」+「願」+「佛力」+「x」=「當下見佛」

然而,這個因素x會是甚麼?

注意:
*這裡已經假定「信願具足人」和「阿難」在「信」,「願」和「佛力」三方面同等(constant)。
*這裡在說「當下見佛」,與「臨終見佛」情況不同.
*慧遠大師的三見極樂,可以參看<蓮宗正範>;至於往生自在,可以參考<廣欽老和尚雲水記>,當中描述了老和尚可以自由地控制往生,引述那些文章會讓內容冗長沉悶,所以略去,反正再多的例子,所說明的都是一樣。

-------------------------------
我的另一則回覆:

要有本事控制自己的往生,要今生不待臨終便見佛土,一切都在於「行」,也就是所謂功夫,無這個功夫,想自由控制往生是不可能的,慧遠大師也是因為「行」,證禪定而當生見佛。

「行」可以把一個人從臨終待往生轉變成「往生自在」或者「當生見佛」,這說明透過力「行」,是可以把往生的「緣」加速成熟,這一切絕非僅靠信和願就能做到的。

不然,「信願他力人」好應該能夠自己想幾時走就走,做不到,這就證明「業」在控制一切,生死毫不自在,如此,就應該好好地去努力扭轉「業力」,以「行」將往生的緣加速成熟,這樣不單可以不待臨終往生自由,更可以利生無量。

像這種念佛的成就,不待臨終往生自在是作為淨土宗人所應該學習的,說信願便往生,甚麼佛法都不學不行,連屬於淨土五經的<普賢行願品>都說不要學,學不來,這種心態是錯誤的。

其實就算是給人說一句好話,供養僧人吃一碗飯,都可以是往生的因,<地藏經>說明,一沙一渧的善,「若能迴向法界,其福不可為喻。」憑著這不可為喻的福報,往生就變得更順利,如普賢願王那樣,能引導行人往生西方。

末 學勸「信願他力人」,不要叫人不去學普賢行願,更不要叫人不要讀其他大乘經(只應看淨土三經)或者不應修念佛以外的行門,這樣不但誤人修行,他日必會造成 自己修學上的障礙。如果將一切改為讚嘆他人的善行和各種修行,則就算自己不曾做,這種隨喜的功德是可以滅除甚深的業障,積累廣大福報的(見<金光明經滅業 障品>),反過來,不欣賞讚嘆別人的大乘善行,必會造成業障的,這是同一的道理。

-------------------------------

藍色字為某主張「信願他力」的師兄所說:

眾所周知, 廣欽老和尚禪淨雙修, 行事作風與一般念佛人不同. 而且引文亦無交待其往生時間是否由阿彌陀佛告訴他的. 無論如何, 我們一般都認為老和尚是比較偏重依靠自己修行的力量而往生的.不 管是透過念佛還是坐禪,這都是「行」的方法之一,透過「行」而做到「自在往生」,這個結論沒有變.既然師兄認為老和尚是禪淨雙修,與一般念佛人不同,那末 學就舉印光大師,他本身並沒有參禪,純是修持名念佛,他的預知時至,不也是「行」出來的嗎?單靠信願的人,能做到嗎?事實是不能.

自力也 好,他力也好,能使人戒定慧增長,以致解脫,自己控制往生時節就好.如果認為努力念佛,做功夫是「自力」修行,而往生應靠「他力」,從而認為不應用自力, 不應修各種功德或資糧,這樣就算往生,多數只是下品.如果老是說「他力」或說自己是「易行道」,反而修為卻遠不如「自力」或「難行道」者,這是不是應該檢 討一下這個「他力」是不是欠缺了些甚麼?或者反問到底是不是真的與「他力」相應?

佛陀的「他力」是要透過自身的「行」來感應的,「行」越 深,所感的「他力」就越大,過去的成就者正是因為「行」的成就,感「他力」現前,所以能夠即身見佛,自由往生.念佛人「行」少,那所感的「他力」就越小, 所以才會生到「下品」的淨土.這不是佛的不慈悲,而是眾生自己的問題.

「佛力」是遍一切處的,為甚麼您我會見不到?大菩薩和成就者卻見到?這原因就在於業障的輕重有別,眾生自己的業障無法相應「佛力」或僅少分相應,所以不見,這在<維摩經佛國品>說得很清楚.

不過,彌陀的願力特強,所以縱然是很少分的相應,都可以往生,但就會是下品,所以我們在生時好應該力行,提升往生品位.

如 果念佛法門一定要做到像慧遠大師證禪定而當生見佛, 才能成就往生的話, 全世界的念佛人大概不會有太多人可以往生到西方淨土了. 夾雜太多像止觀禪定,  密宗或其他宗派的自力高深法要, 以此自力難證的「行」來嵌入彌陀淨土一法來修持, 從根本上就誤解了阿彌陀佛所誓言成就之本願功德的殊勝和不可思議.

末學沒有說過「只有證得禪定才能往生」,而是說透過「力行」可以使人從「臨終等佛接引」變為「往生自在」,這是淨土宗人所應當仿效學習的.往生的最低門檻,是臨終一念十念,但這種「只求及格便好」的心態,不是一個修行人所應有的態度.

持 名念佛本身就是止觀禪定的一種,不然也不會叫做「念佛三昧」,「三昧」本身就解「正定」,其實「信心」和「願心」的維持相續,就已經有修定的成分存在,只 是這個定是很弱而已;禪定是把「繫念的對象」相續維持(這可以是心法或者色法),做到「心一境性」便成就,達至現前見佛,如《觀無量壽經》所說.

師 兄以為淨土法門離開了止觀禪定,這就足以證明您已經把淨土教義與根本佛法割切開來,這就是「曲解」佛法的證明.佛陀的教法,是前後一貫,這種「淨土不可以 是禪或者密」的觀點,與永明延壽大師或者蕅益大師等的說法相違背.印光大師的<念佛三昧摸象記>,裡頭描述的念佛方法和成就,與禪宗根本無分別.

是靠持佛名號的功德力令行者往生, 否則佛陀就不會教我們執持名號.

「行」的內容不僅是持名念佛,用觀想亦可以令行者往生,用其他大乘法門(如誦<法華經>)也可以令行者往生,這些都是佛陀的教導,法門是平等的,只是各人喜好因緣不同,所以才會有各種不同的手法,佛不曾說過「持名」是最好的,重點在於個人切合與否,如果那個人適合觀像,那觀像對他來說就是最好的.
最重要是透過「力行」,把薰染持續,一旦功夫成熟,就能夠往生自在,甚至現身見佛.

我根據淨土三經教人信願持名, 求生淨土. 難道有錯嗎?

教人修學淨土三經求生淨土並沒有錯,但是把淨土三經的教理從其他佛法中分割出來就是錯誤的.

僅從淨土三經來學習佛法,是很容易導致對佛法的知見變得片面,對本身淨土宗也不能夠徹底理解.除非是天生利根的人(如過去慧能大師,一兩句經文就能通達佛法),否則還是應該閱讀其他經典,這樣知見才會變得全面和一貫.

然而這並不代表所有經典都要遍讀,而是重點學習一些大小乘經論,這不會是很龐大的數量,用幾年就可以有基礎的認識.

我並沒有說不要學<普賢行願品>, 我是說要學普賢菩薩發願 - 先行往生淨土. 再迴入娑婆度生, 方為正路.

普賢十大願王, 最後還要導歸極樂. 後學教人信願持名, 求生淨土, 不是更為直接嗎?

師兄說普賢行願是大菩薩才學,這不是在說一般人不能學普賢行願嗎?

普賢行願不是往生後才學的,而是現生修習的,師兄每日供佛拜佛,迴向都已經可以是普賢行,只是程度不及大菩薩那樣廣而已.<行願品>末後說得很清楚,聽法眾除了大菩薩,還有聲聞,天龍八部和人天;很明顯這是一個教導一切眾生的法門,不僅是大菩薩的.

一個念佛人持名之餘,還是需要待人接物的,而在行住坐臥接觸人事當中,都是修普賢行的機會,譬如有人請您幫忙搬一些東西,這個協助都可以是普賢行,這是現實中會遇到的實況.

作 為淨土行人, 必先熟悉淨土三經, 行有餘力, 方涉獵其他大乘經典, 這是緩急優先的問題. 況且我從無叫人不要讀其他大乘經典.師兄可參考暢懷法師以下對淨土宗的概述, 他老人家最後更特別指出 - 應捨雜行,歸於正行,於正行中,旁修助業,專修正業,即稱佛名號,期望往生,是即念佛往生法門也.

淨土三經當中,有眾多佛門術語,如果沒有看其他經論,是不可能真正讀懂它們的,這就是為甚麼今時很多淨土宗人修行出現偏差的緣故.

正助合行是很好,問題是現在的淨土宗人,是只修正行,不做助行,只持名,只看淨土三經,其他如<維摩經>或<金剛經>等都不可以看,這樣不變得偏執才怪呢.


-------------------------------

(某師兄再引眾多印光大師的文章,主要內容是「有行無信願不能往生」,「往生仗佛力」等,下面是我的回覆.)

師兄引述一大堆印祖的文字,說「沒有信願,能仗佛力往生嗎?」,又說「甚麼是仗佛慈力?」等等,這與末學的論點實在無甚關聯,末學從始到終的觀點都沒有否定過「信」,「願」和「佛力」,或教人只應靠「行」來往生。

有「行」無「信,願,佛力」,當然不能往生.所以末學早前的方程式已寫明:
「信」+「願」+「X」+「佛力」=當下見佛
末學的主張從來都是勸人要在信、願、佛力的基礎上,多「力行」,不「力行」就算往生也多數是下品,而「力行」可以把往生的品位提升。末學真不理解,教人「信」+「願」+「力行」+「佛力」原來會導致人不能往生的呢。

如果教人「力行」便是勸人靠「自力」,而淨土宗人不應該甚至不可以靠「自力」修行,那麼這就表示應「廢棄」一切包括守戒律、善行、懺悔等的「自力」行法,這便是不折不扣的日本淨土真宗觀點。

如此,像印光大師等眾多「力行」持戒念佛的祖師,也就算是「自力」修行的人了。印光大師本身又閉關念佛,又勸人行孝道修善,印「安士全書」等,在這個「廢除自力」的角度,均會變成錯誤。

關 於「行」和「雜修」的問題,末學剛從蘇州靈巖山回來,手上有一本印光大師所訂立的「靈巖山寺課誦本」,內容包括有「楞嚴咒、十小咒、大懺悔文、蒙山施食、 觀音菩薩讚」等不同諸佛菩薩的讚頌和偈語。這是印祖本人所規定的靈巖山學人的每日功課,也是他本人的「行」門,如果按照您所說,這些印祖所定所修的課誦均 變成是「雜修」,也就是錯誤的修行方法,一概難以往生。我在參加靈巖山的早課時,僅在拜願的部分,會念到三次「南無阿彌陀佛」。

讀印光大師的著作,是不能只看片面的,也不能只靠書本的。靈巖山的早課是「楞嚴咒+觀音聖號」,晚課是「彌陀經或大懺悔文+蒙山施食+彌陀佛號」,這是印祖留下來的規矩,也是他自己日常的功課之一。


既然師兄要堅持以「片面」的方式去解讀印祖,末學也無辦法。

-------------------------------

請問師兄, 韋提希與五百侍女過去有甚麼「善行」和「修法」的持續薰習, 可以令他們(尤其是五百侍女)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心生歡喜,歎未曾有,豁然大悟,逮(得)無生忍?

韋提希與五百侍女過去若沒有多生供佛法僧,廣種福田,她們連無量壽佛名尚聽不到,何況乎修?<無量壽如來會>云:「若於福德初未修,終不聞斯微妙法。」

-------------------------------

不是持名, 即非正行<觀經>說得很清楚,十六種觀法,門門都是「正觀」,沒有說過只有持名才能往生.淨土五經均沒有說過這樣的話.說持名是容易行是可以,但說只有它才是正行則是不對的.

師兄一直所講的自力是「證得(或試圖證得)禪定才能往生」… 透過(這種)「力行」可以使人從「臨終等佛接引」變為「往生自在」.

這裡又再次扭曲我的觀點,我已經說過我從主張「只有證得禪定能 夠往生」,而是應該仿效過去先賢,力求在今生中「往生自在」.一個淨土宗人,在具足信願之餘,去學過去大德所行,居然反被嘲為「自力」修行,這真是有趣. 請問師兄會叫您的孩子讀書求及格便好,不應該甚至不可去追高分!?這個論調真是奇怪!勸人學印光大師那樣,閉關念佛,刻期取證,居然可以是錯?像印光大師 那樣,透過持名而證念佛三昧的,已經是禪定的一種,這是透過自身的力行(無間斷的持名),與佛力相應而證得的.

師兄請留意,我在先前所說 的,是指要達到「當下」見佛,而不是說「臨終」見佛,這是兩個很不同的概念,「臨終」是靠信願一念十念可以成就(但要注意「彌陀要解」說,這情況「萬中無 一」);而「當下」見佛則需要證禪定(如慧遠大師),或極強的善根因緣成熟(如韋提希).看來師兄是混淆了我所說的情況.

無論誦何經持何咒,皆須念佛若干聲回向,方合修淨業之宗旨。

凡是具足「信」和「願」的淨土行人,其「願」就已經包含發願往生的成分在其中,所以其「行」(不管是持名,觀想,善行,懺悔,禪坐等)都是為生西方而做的.末學在之前已經講明,是在「信」和「願」的基礎上談「力行」,因此這與我的觀點並沒有任何矛盾.

讚嘆師兄福德因緣具足兼力行, 我很羨慕!

在 那兒住的師父給我福報大多了,我在那兒聽說早在幾星期前,就有個女居士,三十來歲,在那邊成功往生.她多年來在靈巖山參加每年三星期佛七,最後淨業成就, 往生時瑞相出現,並燒出了很多舍利來,我也有緣看到一些照片,真的很殊勝;這已經不是我第一次聽到的真人案例,過去在台灣善果林都聽說過其他人往生的故 事,老的少的都有,所以為甚麼末學極力主張要力行,行得多緣就越快熟,像過去的大德那樣能自由往生,這才真的讓人羨慕呢!

師兄這個說法固然可以, 可我更注意到的是(韋提希
)當時的環境 - 佛陀正在說法啊!

能見到佛,不就是過去福德因緣成熟所感的囉,難度佛像上帝那樣,自己想怎樣就怎樣,想給誰見就見麼!過去無種善因會無端端做大富豪嗎?這樣的因果道理還不明白,唉~

(文章內容未經整理,請勿轉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