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3日 星期一

天台宗的「空、假、中」 思想

「空、假、中」思想的來源

阿彌陀佛,天台宗的「空、假、中」思想是來源於二祖慧文禪師,因讀《中論》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是中道義」的偈誦,而領悟的道理。

「空、假、中」思想的道理

當 中「空」的意思是指一切現象(法)都是沒有實體(自性)的,「假」是指他們的幻相是有的,而「中」的意思是指,一切現象均同時包含「沒有實體」的一面,也 同時包含著「幻相假有」的一面,這稱為「即有即空」的中道理,但這種「即有即空」的特質本身,也是沒有體性的,不可執實,這就稱為「非有非空」的中道理。 不過,在天台宗,「中」的道理還可以分為「但中」和「圓中」兩種,剛剛所指的只是「但中」的道理。「圓中」的道理是說一切現象「即空、即假、即中」,修行 人同時體察到「空、假、中」的特質,但又不執其實有,不過這對於我們來說是很難理解同體會的。



為怕師兄對於上述的解釋感到困難,這裡嘗試 用簡單的譬喻說明當中的關係,一般大德多用鏡和鏡的影像來作比喻。譬如我們看到鏡子時,裡邊會顯現出種種的影像,這些影像雖然有相貌可以見到(假),但是 它們都沒有實質的(空),而現象本身的這兩種特質是同時並存(中:即空即有),但這種同時並存的特質其實也是沒有實體的,因為說現象「空」、「有」或「並 存」都只不過是我們加之於影像的妄念(中:非有非空),如果執著影像確實「有」這些特質,這都是妄見。同樣地說「非有非空」也是這樣,所以最後才需要說 「圓中」(即空、即假、即中)的不可思議道理,究竟地遠離一切妄見。

「空、假、中」應用在修行中的意義

佛教中所說到的修 行果位,分為羅漢、辟支佛、菩薩、佛。在天台宗的教義中,把羅漢、辟支佛歸類為只體證到「空」理的聖者,個中是有原因的,在佛教中,要證得羅漢果,就必須 要體察一切世間的現象為「苦、空、無常、無我」,把凡夫執著現象「實有」的習性除掉,這可能透過坐禪,觀察四念處、三十七道品等等來做到,最後證得初果乃 至四果。

但是這種觀察的修法,雖然能夠證到聖果,卻會容易讓修行者產生一種把「無常」的道理執著為真實的錯覺,一種認為這個道理本身是實 有的心態,把心靈沉醉於一種體驗到無常的空寂狀態當中。其實,「無常」的道理也只是相對於凡夫執著「實有」而說,如果執著現象「實有」是妄想,針對此而說 的「無常」道理也必然是妄。

譬如我現在假設一個虛構人物A,然後對這個A做各種描述,我的朋友不知道這個人物是虛構的,就把這個虛構的人 物當成真實存在,我之後向他解釋,令他知道A是假的,不存在的,他明白了之後,雖然不再認為A是真的,但卻整天想著「A是假的,A是假的」,沉醉於這個概 念當中,不明白無論說「A是真的」、「A是假的」同樣都是錯誤及多餘的妄念,從來它們都不實在。後來他明白了,無輪說A是真是假都是戲論後,轉而執著第三 種道理,就是「A是真是假都是戲論」(非有非空),仍然落於執著實有的狀態中。於是就要再跟他說這一切都是究竟無意義的,使他徹徹底底地離開一切言說的執 著。

佛在大乘經把最初一類執著「空」理的羅漢說是焦芽敗種,不能夠救度眾生(但其實這也相對於我們,已是很了不起的)。之後便對那些發心 要度眾生的菩薩和想入大乘的羅漢,說「假」和「中」的道理。一步步地除滅更深的忘念煩惱,乃至究竟成佛。其中涉及的理論很多,在這裡不作詳細解釋,下面簡 單地列出天台宗這套「空、假、中」理論,對「破煩惱」和「證果位」是對應:

觀的道理   所破的煩惱    所證的果位
「空」    斷見思惑     羅漢、辟支佛;
                初信至十信、初住至七住的菩薩(別教);
                初信至七信(圓教)
「假」    斷塵沙惑     八住至十住、初行至十行的菩薩(別教);
                八信至十信(未伏無明)(圓教)
「中」    伏、斷無明    初迴向至十迴向;初地至妙覺(別教);
                十信(兼伏無明)初住至妙覺(圓教)

不 過,要實證得這「空、假、中」的道理是絕不容易的,根據傳記,就算是智者大師的老師慧思禪師,也只是證入「圓教十信」位,還未確實證入中諦理,而智者大師 本人也只是證得所謂的「五品位」,能暫時伏住見思、塵沙、無明惑,但絲毫未斷,在果位上是不如正式斷了見思惑的羅漢,由此可見實證之難。

(以上是末學的個人見解,如有錯誤,請不吝賜教。阿彌陀佛。 )

-----------------------------------
原文來自以下禪心論壇的帖子回覆:
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 ... amp;page=1#pid5808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