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其實我們在讀古人的著作見解時,有必要多留意一下那位
古人身處的歷史背景及其本身的修行經過。如此去解讀其學說,相對會比較客觀及容易明白為何他會有某一類的思想傾向。現今的淨土宗,教義眾說紛紜,有人沿襲
善導大師之說,有人取明朝的「信願行」說,亦有人取日本淨土宗流派「純他力」之說,雖弘揚者大多宣稱是引用古人之語,但細細觀察,其實很多時候已不是古人
的原意。
末學就以道綽大師為個簡單的例子吧,大師是公元562—645的人,其學說為提倡佛教分為「聖道門」與「淨土門」。那個時候,除 了天台智者大師(538—597)是早於他之外,中國大乘八派當中,華嚴、密宗、禪宗、唯識、律宗等都未曾發展或者尚未成形(例如華嚴宗是在三祖時才教義 完備,而那時三祖還未出現;禪宗是六祖後才大弘,而六祖也是較此後出的,密宗(純密)那時更根本未入唐)。從此可以知道,道綽大師的判教說,是未曾考慮過 後來出現的眾多典籍及後來流行的修持法門。而大家卻可以很容易在現今多種淨土宗的宣傳書上,經常把這套判教說說成「淨土門」是「彌陀念佛」法門,「聖道 門」是「天台、華嚴、密宗、禪宗、唯識、律宗等宗」。這裡是大有商確的餘地。
末學就以道綽大師為個簡單的例子吧,大師是公元562—645的人,其學說為提倡佛教分為「聖道門」與「淨土門」。那個時候,除 了天台智者大師(538—597)是早於他之外,中國大乘八派當中,華嚴、密宗、禪宗、唯識、律宗等都未曾發展或者尚未成形(例如華嚴宗是在三祖時才教義 完備,而那時三祖還未出現;禪宗是六祖後才大弘,而六祖也是較此後出的,密宗(純密)那時更根本未入唐)。從此可以知道,道綽大師的判教說,是未曾考慮過 後來出現的眾多典籍及後來流行的修持法門。而大家卻可以很容易在現今多種淨土宗的宣傳書上,經常把這套判教說說成「淨土門」是「彌陀念佛」法門,「聖道 門」是「天台、華嚴、密宗、禪宗、唯識、律宗等宗」。這裡是大有商確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