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哈希大師新傳
陳永威 撰
MBSC編譯小組◎編整
2018年3月
生平與學習背景
馬哈希大師於1904年7月29日,出生在緬甸北部實皆省瑞波鎮[1](Shwe Bo)的謝昆村(Seik Khun)。其雙親均務農,父名堪道(U Kan Taw),母名歐珂(Daw Ok)。六歲時,便跟隨彬馬那寺(Pyinmana)住持阿迪薩尊者(U Adicca)學習佛法,並於十二歲時在那裡成為沙彌,法名「梭巴納」(U Sobhana),意為美好或莊嚴。
滿20歲的時候,他受具足戒成為比丘,由於學習認真和天資聰睿,他在經教上進步很快,在受具隨後的三年中,分別通過初、中、高階的官方巴利文考試。及後再到曼德勒訪尋博通經教的大師們,繼續深化學習。在25歲左右,他受邀到緬甸南部的毛淡棉(Mawlamyine)唐淵伽寺(Taungwainggale Taik Kyaung)教導佛法,期間,他並沒有停止對經論的研究,尤其是《大念處經》(Mahāsatipaṭṭhāna Sutta)的相關典籍。由於對此經的探究,引領了當時的他從理論走向實踐,於是在28歲的時候,他和一位志同道合的比丘,只帶著三衣一鉢等八資具,便離開了毛淡棉,尋訪能夠實踐念處禪修的方法。
最後在直通鎮[2](Thaton),他找到教界尊崇的禪修大師──明貢尊者(Mula Mingun Jetavan Sayadaw U Nārada,1869-1954年),明貢大師的師公是替隆大師(Theelon Sayadaw,1786-1861年),是敏東王時期(1853-1878年)在實皆山被公認為證悟很深的高僧,通達經論且具足神通[3]。替隆大師的禪法後來傳給眾多弟子,其中阿雷多亞大師(Alehtawya Sayadaw)就是明貢大師的師父。[4]
從1932年3月至7月,在短短四個月的密集禪修期間,馬哈希大師近乎不眠不休、全程止語、懷著熱忱精進地覺察每一個身心活動,使其「內觀智」迅速開展並成熟。後來,由於唐淵伽寺的年邁住持病危,於是他必須返回該寺,在長老辭世兩年後,正式接任住持職務,負責寺內的管理和教學。
馬哈希大師德相
成為禪師及逐漸聞名
1938年,由於大師希望將禪修的利益帶返家鄉,於是他回到謝昆村,並住在村子裡的「馬哈希寺」(Ingyindaw Taik Mahāsi Kyaung),這也是大師被稱呼為「馬哈希」的由來[5]。在那裡,大師開始教導親友內觀禪法,由於村內最先修習的三位居士,在一週之內獲得很深入的內觀智,透視到名色法的生滅乃至崩壞,獲得前所未有的法喜與寧靜,而且改變了生活上的許多惡習(嚼檳榔及抽煙等)。於是村內的人們逐漸聞風而至,加入了密集禪修的行列。如此,他在那兒教了七個月的內觀禪,後來因事被請回唐淵伽寺,但是大師對於回鄉教導內觀禪法(四念處)的心願從未忘失。
在返回唐淵伽寺教學期間,大師參加了1941年緬甸政府第一次舉辦的、內容十分困難的「法阿闍黎」(Dhammācāriya)會考,由於深諳經論和巴利語,他只是第一次參加便通過九個科目的考試,並獲頒發「最勝光法阿闍黎」(Sāsanadhaja Sirīpavara Dhammācāriya)的頭銜。不久,日軍入侵緬甸,戰爭全面爆發,由於鄰近區域危險,馬哈希大師便返回謝昆村的「馬哈希寺」,並在那兒履行其教導禪法的初衷,確立他後來弘揚禪法的成就。
戰亂期間,空襲不斷在瑞波鄰近的城鎮發生,然而大師則在信徒們的祈請下,於1945年以七個月的時間,完成了畢生的大作,兩冊共858頁的緬文《內觀禪修手冊》(Manual of Insight),這是當時一部教行兼備的大作,被不少高僧們讚賞,此時大師才四十一歲。差不多七十年之後,這部鉅著的英譯本,終於在2016年5月,被美國智慧出版社(Wisdom Publications)發行。早期這部書的第五章被摘要出來,就是我們熟知的《實用內觀練習》,至今仍是學習具體實修內觀的必讀文章。
此後不久(約在1947年),馬哈希大師教授內觀禪法的事,被廣泛地在實皆省等地傳開,並引來當時緬甸政界元老、著名的虔誠佛教居士和推廣者──鄔對爵士(U Thwin)的注意,這位猶如佛經中所描述的富裕大長者,恰巧正在緬甸全國,遍尋一位德學、教證俱備的大師,來擔任他在仰光所籌劃的、同時弘揚「教理」(pariyatti)和「實修」(paṭipatti)的「佛陀教法中心」導師。此前,他已經探訪過不少當時的大德,但都沒有滿意。後來經過一位資深的八戒尼介紹,鄔對爵士親自聽了馬哈希大師的開示,最終確信他找到了一位德學兼備的高僧,可以指導禪修。
馬哈希禪修中心成立的緣起及故事
現在仰光的「馬哈希佛陀教法中心」(Mahāsi Thathana Yeikthā),是今日緬甸全國乃至海外所有「馬哈希禪修中心」的總部,也是鄔對爵士親自捐出地皮、親任主席,在1947年所成立的「佛教攝益協會」(Buddha Sāsana Nuggaha Organisation)所在。如前所述,這個中心重視佛教所講的「教理」和「實修」,在「教理」方面,中心所禮請的是緬甸史上第一位取得「持三藏大師」(Tipiṭakadhara)學位(1953年),能夠把整套南傳巴利文三藏全部背誦下來的「持三藏明昆大師」(Tipiṭakadhara Mingun Sayadaw U Vicittasārābhivaṃsa,1911-1993年)。指導「實修」的方面,便由馬哈希大師負責。這兩位教界巨人,後來便成為南傳佛教「第六次佛典結集」的兩位最主要人物。
馬哈希禪修中心總部(仰光)
其實,在鄔對爵士禮請馬哈希大師駐錫中心指導禪修之前,當時與他攜手合作的總理吳努(U Nu)所想禮請的禪修導師,並非當時還年輕的馬哈希大師,而是國內一位年資更長,被廣泛認為是阿羅漢的著名大師──孫倫長老(Sunlun Sayadaw,1878-1952年,又稱宣隆大師)。[6]
據了解,吳努曾覲見孫倫大師,請其駐錫仰光的「佛陀教法中心」,不過大師向他表示自己不諳經論[7],並告訴他欲將佛法傳弘海外,便需要尋找一位博通經論而又有修證的大師。在緬甸,孫倫大師是以其禪定與神通聞名的,這番話彷彿在預示著未來「教法中心」是另有其主。結果,吳努便透過鄔對爵士,找到了馬哈希大師,並在1949年11月,恭請大師到中心指導密集禪修,同年12月教導了第一批25名禪修者。
在大師蒞臨指導禪修不久,吳努逐漸對內觀禪法產生了信心,首先他是聽聞那批參加者身心都產生了大變化,性格轉變,甚至證得了經論中所描述的聖人果位。抱著實驗的態度,於是他找來一位行為惡劣,殺盜淫妄俱作的惡人到那兒禪修,結果那人禪修結束後,徹底改變了這些壞性情。
再來,他把自己個性叛逆的女兒送去禪修,出來的時候,女兒竟變得溫柔和孝順父母,從前那些無禮行為都消失了。在這些眼前的實證之下,吳努和家人更深信和努力禪修,並以其影響力,在全國各地推動馬哈希禪法的發展。光在1981年,僅緬甸國內的馬哈希禪修中心便有293間,截至2016年終,已增至683間,而緬甸國內外曾參加馬哈希中心禪修的人數則達4.8百萬人。[8]
實用的馬哈希禪法
馬哈希禪法,之所以廣泛受到歡迎,是因為它容易入手、成效快速和顯著。一般禪修方法的教導,很多時候比較偏重於坐禪,在日常生活或其他身心活動,容易會放任內心到處攀緣,所以縱然學人坐禪時有不錯的體驗,很多時候都無法延伸至其他日常活動中。由於功夫無法延續,致使解脫難以發生。馬哈希禪法,能夠具體地教導學員觀察行住坐臥的各類身心現象,在不間斷的密集修持環境中,當下正念不絕,只要學員熱忱、精進地按照指導修習,便不難獲得經論所載的定慧體驗。
相關的行住坐臥修法,都是緊貼《大念處經》的教導,以及《相應部.蘊相應》、《六處相應》等有關觀照五蘊、六根門等內容。在大師弘揚內觀的期間,曾有部分人質疑大師所教導,說以「腹部」起伏為觀照對象的修法,為他所獨創,來源不明。事實上,這觀法是以「風大」為對象,其來源是《中部.界分別經》有關觀察腹部風大的段落[9],而這種方法,在馬哈希大師之前,他的導師明貢大師已在教導,而同期的雷迪大師(Ledi Sayadaw,1846-1923年)著名弟子莫因長老(Mohnyin Sayadaw,1872-1964年)也有類似的教導[10]。事實上,觀腹部起伏的教法,多年來一直獲教內眾多通達經論的大師們(包括多位持三藏大師)所認同。
佛陀法只有一味──解脫味,而所解脫的,是指「貪瞋癡」煩惱的纏縛,因而涅槃的定義是「貪瞋癡的熄滅」。許多修習過馬哈希禪法的人們,在密集修持後,壞性格轉變了、對世間人事的憂苦斷了、慈愛增長了,這都是「貪瞋癡熄滅」(苦滅)的親身證明。
對上座部教法的巨大貢獻
第六次佛典結集
為了讓巴利三藏(Pāḷi tipiṭaka,經律論)更好地流傳、重新仔細校訂三藏、出版善本,以及整理審核以往結集所沒有進行的對「註釋」(aṭṭhakathā)、「複註」(ṭīkā)和「藏外文獻」(anya)的結集;緬甸政府決定舉辦一場空前的「第六次佛典結集」(Chaṭṭha Saṅgāyanā),旨在將2500年前的佛陀教法更完整地保存下來。這項歷時兩年(1954-56年),獲得泰國、柬埔寨、斯里蘭卡等主要南傳佛教國家支持,超過2500名僧侶出席參與的活動,在仰光盛大地展開。
這次結集,是仿照兩千多年前,古代佛教僧團第一次結集佛典的模式進行,馬哈希大師擔任當時佛陀大弟子迦葉尊者「提問者」(pucchaka)的角色,而持三藏明昆大師,則擔任阿難尊者「誦答者」(vissajjaka)的角色。全部都是以巴利文對答進行,馬哈希大師還需要參與審定、最終校正等工作,且在三藏的結集後,另外再進行了「註釋」和「複註」的結集。這需要就一些極為艱難的典籍間的不同觀點、外道論議等,妥善地做好梳理和說明,這些工作大師都得擔任誦讀、審定、修訂等角色,若不精通典籍的人,是無法進行和完成的。全部典籍加起來,超過四萬多頁,這可謂是一次佛教史上的大成就。
第六次佛典結集
《大念處經巴緬對譯》及《清淨道論大疏鈔巴緬對譯》
馬哈希大師著作等身,從開示輯錄成的講記以及親自撰寫的著作超過七十多部。除了先前提及的大作《內觀禪修手冊》,其中重要的,還包括1949年寫成的《大念處經巴緬對譯》。由於教導內觀禪法的根據在於《大念處經》,早期的弟子們於是請求大師為這部重要的經典,作一個巴利文對應緬文的「對譯」(Nissaya),使具體的內觀修法得以說明。書中除了把難以處理的巴利文準確譯成緬文外,還就一些如觀照行走時「標記」的問題,增補、闡述了古代註釋書的說法。讓當時不能閱讀巴利文的禪修者,能夠窺探經文的意義。
另一部可以說是影響整個緬甸佛教界的作品,是大師對公元五世紀覺音尊者所編著的《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所作的緬譯。在南傳佛教,這部書是被視為百科全書般的鉅作,但是過去的緬文譯本並不完善,馬哈希大師為了讓緬甸佛教徒能夠閱讀學習此書,花了六年(1961-67年)的時間,在「教法禪修中心」將《清淨道論》及法護尊者所作的《清淨道論大疏鈔》(Visuddhimagga Mahāṭīkā)等書,全部講解及對譯。這些典籍內容的深入和複雜性,相信沒有人會質疑,大師能夠將這些書籍準確地翻譯,釐清各類哲學和修行觀念,並得到教界大德的嘉許,說明他本人的佛學造詣,是何其淵博及高超。[11]
海外弘法的成就
在1952至1981年期間,縱然忙碌於審理典籍、寺內教導禪法、寫作等事務,大師仍然孜孜不倦地應邀到海外弘法,尤其值得提及的,是他對西方禪修的影響。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不少年輕的歐美人士,聞風而至仰光馬哈希禪修中心,在獲得了法的喜悅和體證之後,便禮請大師前往美國及其他歐洲國家弘法。其中美國麻省的「內觀禪修學會」(Insight Meditation Society)影響最深遠,可說是美國弘揚禪修的先驅和重鎮。今日著名的西方禪修導師──傑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約瑟夫‧戈爾斯坦(Joseph Goldstein)及莎朗‧薩茲伯格(Sharon Salzberg)等人,全部均受教於馬哈希大師及其弟子的座下。
除了西方國家,日本、印尼、馬來西亞、斯里蘭卡、尼泊爾、印度、泰國、越南等地,在馬哈希大師到該地弘法後,均紛紛成立禪修中心。
大師的甚深德行和修證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這種交通、資訊均遠遠落後於今的年代,馬哈希大師仍能夠在短短三十年內,迅速傳播內觀禪法的種子,這除了因為他的博學外,主要歸功於他的德行和修證。鄔對爵士十分讚嘆大師的行儀,說他的舉止十分莊嚴、寂靜、威儀具足,在任何時候和姿態均是如此,因此他深信已找到了一位教導禪法的高僧了。
美國的傑克‧康菲爾德,在回憶他對馬哈希大師的印象時寫道:「在大師訪美期間,我們絕少見到他笑或批判,反而他總是散發出泰然寂靜的氛圍。事情和對話會在他周邊發生,但他總是處於寂靜不動之中。他,就好像虛空一樣──無形的、沒有人在那裡,這是『空』的證悟。」[12]
對於大師凝然自若的神態,仰光班迪達禪修中心住持柏林禪師(Beelin sayadaw)曾回憶說:某次馬哈希大師在其寮房會客,在大家對話中突然燈管從天花板整支掉下來,然而大師只是說了一句「燈掉下來了」,絲毫沒有被驚嚇到。馬哈希禪修中心已故的財務長丁漢(U Thein Han)也曾憶述類似的情景,某次在馬哈希禪修中心的一個鄰近村落發生了大火,大師在目睹這些場面時,並沒有任何恐慌或躁動,顯得平靜非常。
大師的大弟子戒喜禪師述說其戒德時,提到一次到海外弘法期間,臨時需要中途轉機停留台灣,入住旅館一晚。前來迎接大師的人,催促大師快一點走路,然而大師只維持著從容不迫的步伐,烙守著比丘不能跑的規則。及後大家均入住旅館休息,然而大師只管徹夜坐在椅子上,不曾躺在床上睡過,相信這是為著守護戒律上,有不能與異性同住一棟樓房的規定。大師對戒律的嚴謹若此。
大師也是少數南傳佛教中,茹素的高僧,在《減損經講記》中他說明了其理由,是因為供給比丘的肉食,不能排除是為他所殺。,在那個時代,緬甸節慶中存在著為供僧而屠宰的事實。大師甚至連雞蛋、鴨卵也是不食用的,因為可能孵出生命之故。
大師的德行和證量是深不可測的,這些列舉只是寥寥數例。讀者可以從網路搜尋大師的影片和照片,將不難發現其任何時候,猶如上述一樣,均是舉止莊嚴,心地寂然不動一般。[13]
教界內大師們的讚賞和認可
因為尊崇大師的戒定慧德行,緬甸政府在1957年向大師頒發「最上大智者」(Agga Mahā Pandita)的頭銜[14],這並非一個經考試可以取得的榮譽,只有教界公認戒行、學識、教學、資歷等方面極為卓越,影響巨大深遠的高僧才能獲得。
時至今日,無論是教內的多位持三藏大師,如已故的明昆尊者、善吉祥尊者(Sayādaw U Sumingalalankara)或者今日的尤大師(Yaw Sayādaw U Sirindābhivaṃsa),還是比馬哈希大師年資更長的教界長老,巴利文專家──南迪亞大師(Ashin Nāndiya Thera)、瓦塞塔毘旺薩長老(Vaseṭṭhābhivaṃsa Thera)等,都曾公開讚賞馬哈希大師的才學和禪法。
筆者在拜訪被教內讚譽,修證甚高的持三藏尤大師時,他表示若教人禪修,都是推薦馬哈希大師的內觀練習。
出眾的弟子們
一位成功的導師,必然是桃李滿門,英才輩出的。馬哈希大師的大弟子們,繼承著他的衣鉢,許多都是弘化一方的大師,其中多位都是佛學精湛的「阿毗旺薩」(abhivaṃsa),這是緬甸國內非常難考取的佛學學位[15]。馬哈希傳承中,最著名的五位出家大弟子,包括雪吳敏尊者(Shwe Oo Min Sayadaw,1913-2002)、班迪達尊者(Sayādaw U Paṇḍitābhivaṃsa,1921-2016)、沙達馬然希尊者(Saddhammaraṃsi Sayadaw U Kuṇḍalābhivaṃsa,1921-2011)、戒喜尊者(Sayadaw U Sīlānandābhivaṃsa,1927-2005)及恰宓尊者(Chamyay Sayadaw U Jānakābhivaṃsa,1928- )。而俗家聞名的除了上述幾位外國導師外,還有慕寧達居士(Anagarika Munindra,1915-2003)和其女弟子蒂帕媽(Dipa Ma,1911-1989)。
猶如親兄弟般的班迪達尊者(左)與雪吳敏尊者(右)
這些弟子們,有的被大眾譽為阿羅漢,其中雪吳敏尊者便是。他於1951-1961年間在馬哈希禪修中心禪修及指導學員,並被馬哈希大師委任為「教誡阿闍黎」(Ovādacariya),即最主要的導師之一。其後他於1961創立雪吳敏禪修中心(Shwe Oo Min Dhamma Sukha Yeiktha),並擔任住持。猶如馬哈希大師一樣,尊者在任何時候,均展現出無間斷的正念、平靜的舉止和莊嚴的威儀。尊者以其長期閉關修行著名,到八十多歲,他還是每年固定閉關獨自禪修。
一位馬來西亞的居士向筆者憶述說:「在雪吳敏尊者圓寂前七天,我去到醫院的病房中禮敬他,那時候雖然大師的雙腎基本已失去功能,但是盤腿坐在病床上的他,只是寂然不動,絲毫沒有半點苦狀。在大師的跟前,我只是感到無比的平靜,妄念怎樣也起不來。」另一位指導馬哈希禪法的出家導師亦對筆者憶述過:「見到尊者的時候,感覺是:怎麼會有人具有這般高的證量。」與其他大弟子不一樣的是,尊者不多說法,亦沒有主持禪修營,因此基本沒有著作傳世。
另一位大弟子,沙達馬然希長老的德行也是廣被讚揚,親近過的人們都表示他的和藹、溫柔、謙卑無人能及,幾十年來,弟子們從沒見過他有半點不悅或脾氣,而長老總是精進地禪修。沙達馬然希長老後來在1979年,創立了沙達馬然希禪修中心(Saddhammaraṃsi Mahāsi Yeikthā),教導眾多海內外弟子馬哈希內觀禪法,著作甚豐,很多都已翻成英文。
筆者並沒有機會親身接觸上述兩位大師,然而卻有幸多次參加班迪達長老住持的禪修營。大長老在馬哈希大師圓寂後,擔任其中心的「教誡阿闍黎」八年,是馬哈希禪法傳弘的重要人物。八十年代,到美國多次弘法,住持禪修營。其後於1990年創立班迪達禪修中心(Paṇḍitārāma Sāsana Yeikthā),至今海內外有十多個分中心。在長老的身旁,總能感覺到他沉穩的儀態,在他講經開示的時候,縱使很多時候長達兩小時甚至三小時,但是他總是如磐石一般,安坐椅子上動也不動地開示著,全無小動作,不換姿勢亦毫無躁動,聲調始終如一地平穩,唯一能看到的動作,只有翻一翻手上幾張筆記卡而已。他的定力和證量,在舉止中完全散發出來。[16]
緬甸國母昂山素姬(Aung San Suu Kyi)是班迪達長老的著名在家弟子,在她被軟禁期間,內觀禪修成了她的精神依靠。她還有另一位禪修導師,也是馬哈希傳承的另一位弘法大將──恰宓長老,長老以其甚嚴的身教、流利的英語,在海內外亦成立了超過十間道場,其中還包括南非這個偏遠之地。到了九十歲高齡,長老仍是不疲厭地到中國各地弘法,將馬哈希內觀禪法積極地傳入華語地區,傳承不絕。
馬哈希大師(中)、戒喜尊者(左二)、恰宓尊者(右二),1979年攝於美國
除了出家的弟子,證量可以如此高深之外,馬哈希傳承的許多在家居士,一樣有著過人的成就。其中著名的女成就者──蒂帕媽(1911-1989),她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在仰光馬哈希中心密集禪修,幾天內將當時喪夫喪子的悲痛徹底消除,很多人相信她是一位具備甚深證悟,兼通達禪定和神通的在家聖者。一位美國尊者說她有時候會入定七日七夜,另外許多美國的弟子們,均表示在接觸到她之後,總會被她的無比慈愛溶化著,內心的煩惱隨之一掃而空,喜悅充滿。
礙於篇幅所限,這裡僅能列舉幾位大弟子們的德行和證境。
昂山素姬敬禮班迪達大師諦聽開示
著名的內觀女成就者──蒂帕媽
大師的圓寂
馬哈希大師的終身,全部時間和生命,都奉獻在學習、實踐和傳弘佛法上,從來沒有任何疏忽或放縱身口意的事,他所度化的人數以萬計,為南傳佛教的教理和實修的傳揚,樹立了空前的偉業。海內外,無不視之為近代南傳佛教的大師之一。然而,就算再盛開和亮麗的花朵,亦總有飄落之時。1982年8月13日晚上,大師在與侍者談話當中,發生急性腦中風而昏倒[17],並在翌日8月14日病逝,享年78歲,戒臘59,其遺骨在荼毘後,供奉在仰光馬哈希禪修中心總部的陵墓中。大師的肉身已滅,然而他的教法並未隨之而散,依然保存在修學內觀禪法的弟子們心中,他的德行亦會繼續流芳百世,垂裕後昆。
馬哈希大師圓寂照片
讓我們一同隨喜馬哈希大師一生為佛法和眾生所作的一切奉獻和善業。
善哉!善哉!善哉!
延伸閱讀:
1)戒喜尊者編著,溫宗堃、何孟玲中譯,《馬哈希尊者傳》,2012年3月MBSC佛陀原始正法中心出版。
2)達瑪聶久著,溫宗堃、何孟玲中譯,《一生的旅程:班迪達西亞多傳記》,2010年5月MBSC佛陀原始正法中心出版。
3)艾美.史密特著,周和君、江翰雯中譯,《佛陀的女兒:蒂帕嬤》,2013年橡樹林出版
4) Translated in English by Aggācāra (2013), Theelon Sayadaw, written by U Htay Hlaing, retrieved from:
http://aggacara.blogspot.com/p/theelon-sayadaw1786-ad-1861-ad-great.html
[3] 在U Htay Hlaing所作的《Theelon Sayadaw》一文中,提及敏東王曾找來一位博學的高僧天噶贊大師(Thingaja Sayadaw),嘗試考驗替隆大師的佛學知識及修證。在天噶贊大師到了替隆大師的寺院後,替隆大師不用查看任何書籍,邊在編割木條用作牙刷,很從容地便回答了各個難題。天噶贊大師欲離開寺院回程前,替隆大師問其說:「你是怎樣來到這裡的?」天噶贊大師回答說:「坐小船。」大師說:「那麼,你先坐船回去吧。」就在船差不多抵岸的時候,天噶贊大師見到一個人站在岸上,並發現那人竟是替隆大師,於是內心對大師的證量深深地敬信。同一文中,記載了明貢大師認為替隆大師是三果「不還者」(non-returner)的說法,並且顯示替隆大師預知自身的死亡。
[6] Gustaaf Houtman (1999), p.206, Mental Culture in Burmese Crisis Politics: Aung San Suu Kyi and the 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 Tokyo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s and Cultures of Asia and Africa. Retreived:
http://www.burmalibrary.org/docs19/Houtman-1999-Mental_Culture_in_Burmese_Crisis_Politics.pdf
此外,筆者亦從仰光孫倫禪法的導師處,了解過相關的故事緣起。中譯《宣隆大師傳》有提及1948年9月吳努拜訪孫倫大師的問答,內文雖然沒有提及邀請大師之事,推算應發生在那期間前後。
[8] Mahāsī Sāsana Yeikthā (2017), The Buddha Sāsana Nuggaha Organiz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mahasi.org.mm/
[9] 在《中部‧界分別經》(Dhātuvibhaṅgasuttaṃ)中,佛陀提到如實觀照風界的六種特相,其中包括「腹內的風」(koṭṭhāsayā vātā)及「腹內腸外風」(kucchisayā vātā),這是觀修腹部的經證,其它經典,如《中部》的《象足跡譬喻大經》及《教誡羅侯羅大經》也有同樣的經文。原文如下:
比丘!什麼是風界?風界會有自身內的,會有外部的。比丘!什麼是自身內的風界?凡自身內、各自的,是風、與風有關的、執取的,即:上行風、下行風、腹部中的風、腹腔中的風、隨行於四肢中的風、呼吸等,或凡任何其它自身內、各自的,是風、與風有關的、執取的,比丘!這被稱為自身內的風界。又,凡自身內的風界、外部的風界,都只是風界,它應該以正確之慧被這樣如實看作:『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以正確之慧這樣如實看它後,他在風界上厭,他使心在風界上離染。
(取自莊春江居士之中譯版:http://agama.buddhason.org/)
比丘!什麼是風界?風界會有自身內的,會有外部的。比丘!什麼是自身內的風界?凡自身內、各自的,是風、與風有關的、執取的,即:上行風、下行風、腹部中的風、腹腔中的風、隨行於四肢中的風、呼吸等,或凡任何其它自身內、各自的,是風、與風有關的、執取的,比丘!這被稱為自身內的風界。又,凡自身內的風界、外部的風界,都只是風界,它應該以正確之慧被這樣如實看作:『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以正確之慧這樣如實看它後,他在風界上厭,他使心在風界上離染。
(取自莊春江居士之中譯版:http://agama.buddhason.org/)
[10] 雷迪大師是緬甸被譽為阿羅漢的高僧,精通經論及有甚深修證。他的弟子莫因尊者,是論典的專家。傑克‧康菲爾德著,新雨編譯群 譯《當代南傳佛教大師‧第十一章‧莫因西亞多──內觀訓練》中記載:「因觀呼吸而觀察身體現象的分解,就像觀察手的移動,行者必須檢查身體中間部分的身體現象,不必像練習呼吸時注意鼻孔空氣的進出,而祇注意身體的中間部分,如此將察覺到身體這部位的起伏移動───吸氣時升起而呼氣時伏下。對呼氣與吸氣的物理現象均能注意觀察,將瞭解無常是我們可以體會的。」取自http://www.buddhason.org/book/export/html/154
[11] 據筆者了解:從前緬甸人學習佛典,一般都礙於不諳巴利文而難以進行,因此古時研究佛典都是僧人的專業。只是到了第六次結集之後,馬哈希大師開始對譯這幾部重要的書籍,其他高僧們亦在差不多時期,開展了譯經的工作,才使得巴利三藏,相繼在幾十年內大部分被譯成緬文,不然緬甸大多數人至今還不能研讀佛法經論。
[12] Jack Kornfield (2010), Enlightenments, Inquiring Mind. Retrieved from http://www.inquiringmind.com/Articles/Enlightenments.html
[15] 「阿毗旺薩」(abhivaṃsa):這需要通過兩個不同的僧伽委員會所設立的「法阿闍黎」考試,並在特定年齡前考獲方能取得的教理上的頭銜。據筆者了解,這分別為仰光「策底央噶那」(Cetiyangana)及曼德勒「薩迦斯哈」(Sakyasiha)兩個法阿闍黎考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