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12月3~24日,我到了緬甸的仰光參學並遊覽當地的佛教寺院,除了在班迪達森林中心(Panditarama Forest Meditation
Centre)逗留了約21日,其餘的時間我都是在仰光內的禪修中心參觀,譬如說馬哈希禪修中心(Mahasi Sasana
Yeiktha),莫哥禪修中心(Mogok Vipassana Meditation Centre),恰宓禪修中心(Chanmyay
Meditation Centre),沙達瑪然希禪修中心(Sadhammaransi Mahasi Meditation
Centre)等等,一方面增加對緬甸南傳佛教文化的認識,一方面親身感受馬哈希大師傳承下的弟子彼此在道風和道場設置上的差別。
(有關班迪達雪達功禪修中心及森林中心的環境,請參看我另一篇文章:http://blog.yahoo.com/_G6VDATY4N3AVSHJLGHCQVTD6HE/articles/685774/index) 以下開始介紹我的緬甸之旅囉~
這是仰光國際機場,是2005年時新建的,翻查資料,原來現在緬甸的首都已經不再是仰光,而是奈比多(Nay Pyi Daw),這同樣是2005年政府所作的基於軍事方面的決定。
緬甸街道的風光,一般在都是這種熱帶景色。
這 裡就是馬哈希禪修中心(從裡面向正門的拍攝),這是1950年,馬哈希大師所主持的寺院,也是馬哈希禪法的發揚地,超過半世紀以來,出了許多著名和深具證 量的大禪師,譬如說班迪達尊者和恰宓禪師,最初都是從這裡學習禪法,然後有一段時間在這裡當教授師,後來才弘化一方。
據我所知,因為這裡的聞名,在馬哈希大師圓寂前後,便出現了一些權力上的紛爭,這裏的管理制度,由於是在家人負責全權管理,出家眾只屬指導禪法和教學,因此雙方在協調上不免存在矛盾。
或許也因此,早年跟隨著馬哈希大師的弟子們,都沒有聽說留守在這裡了。
這是禪修中心的另一角。
這是正門左手邊的辦公室,一般的接待登記和購買馬哈希禪師的書籍都可以在這裡辦理。
這是辦公室內的環境,牆上掛滿了眾多禪師的照片,很多位都是道貌岸然。
這是辦公室的另一邊,這次我在這裡買了許多馬哈希禪師的書,有緬文和英文的,緬文的是送給朋友,我自己只讀英文版,這裡的書都是成本價,幾塊錢就可以買一本。
這是給僧人住的宿舍,有點像校舍的樣子;緬甸的禪寺,所採取的建築都是平實不浮華的,因此看起來都是像一般建築物的樣子,讓人感到比較樸實。
這是從正門往前走的大路,可以通往馬哈希大師的紀念館。
這是中心內其中一道門,圖中是接待我的仰光親戚,這次很幸運有她在,不然要去那麼多地方,我一個不懂緬語的人實在很難與本地人溝通呢。
這是禪修中心裡面,少數比較有特色的建築,因為它可是馬哈希大師的紀念館和陵墓呢。
這是馬哈希大師的雕塑,雕塑下埋了這位緬甸一代禪修大師的真身舍利。
這是馬哈希大師留下的「勸戒」,主要是說禪修者應當堅持淨戒,勤修禪法;止惡修善等等。
在 這次旅程,我先後在第一天(3日)和最後的第二天(23日)到這裡參訪,第一次是為了瞻仰馬哈希大師的舍利,第二次則是考察給外國人的禪修環境;原來在馬 哈希禪修中心,外國人(男眾)和本地人(男眾)是在不同的地方禪修的,外國人所住的地方也是獨立分開的,原因可能是語言的關係,就我所見,外國人禪修的樓 房,地方是比較小,禪堂大概可以容納約10來人,那天(23日)我去的時候,可能是休息時間,只有一個人在禪堂,經行道則沒有人,而禪堂內的蒲團大概有8 或9個,環境是寧靜的,因為距離中心的大馬路頗遠,相對本地女眾的禪堂,就在大門口的正右邊,要安寧多了。
不過,我個人比較喜歡能夠在 大眾共修(特別有許多比丘)的地方禪修,因為氣氛會更比較好些。在離開前,我試著在給外國人的禪堂坐了幾分鐘感受一下,畢竟那裡是有多年歷史的道場,攝受 力相對其他新建的禪修中心的確是更勝一籌,希望日後再訪,可以在這邊住一兩個星期,深入體驗馬哈希禪修中心的原始道風。
參 觀完了馬哈希大師的陵墓,我和親戚就離開了那兒,趕到了另一個仰光著名道場,莫哥大師(Mogok Sayadaw)的禪修中心。莫哥大師是和馬哈希同時期的內觀大師,在緬甸很多人視為阿羅漢,他的中心離馬哈希尊者的禪修中心不遠,坐車大概十分鐘左右到 達,不過,他們那裡是不收不懂緬語的外國人參加禪修的,他們只純粹以緬語教授禪法,想學這套法,可能就要花點功夫學緬語囉,莫哥大師的書籍翻譯成英文的也 只有幾種,可能也因為這樣,他的教法並沒有像馬哈希大師那樣,能夠傳遍全球。
其實一套禪法,要能夠國際化,除了老師需具備真實的功夫, 在語言方面能否為人接觸更是重要,反觀漢傳佛教,光是這一點,就已經遠遠落後於南傳佛教了,在禪法方面的人才(會教理和有功夫的),就更不用說。也正因 此,許多在漢傳修學多年而無法在定慧上增進的人,都紛紛投到南傳禪法門下,這也無他,因為漢地實在找不到能夠系統教授四念住或者四禪八定的導師,反而南傳 的道場,這方面的老師比比皆是。這正如已故妙境長老所說,如果想漢傳佛教不衰落,就應當好好回到止觀,四念住等基本的禪法,不然只靠一個淨土宗,是撐不住 中國佛教的。
回到參訪的經過,那天我到那邊的時候,剛好他們是在舉辦的10天禪修營,看起來人數蠻多的,擠到禪堂外都是打坐的人。
這是禪堂外拍攝的,我的朋友見到後說這裡好像回教的清真寺,我覺得這可能是因為緬甸的寺院,與我們傳統慣常看到的琉璃瓦磚蓋的寺廟很不同之故吧。
這是中心內的辦公室,牆上掛著莫哥大師的相。
這是中心內的法物流通處,我在這裡請了好幾本莫哥尊者的書籍,還有一幅大的照片。
經中心的人員帶領,我和親戚很幸運能夠見到莫哥大師的舍利子。
這是供奉在中心的舍利子,應該都是「髮舍利」,莫哥大師是在1962年圓寂,距離現在差不多半個世紀(50年)呢,雖然相隔這麼遠,能夠親睹其舍利,也好像見到他本人那樣子。
這是另一個角度拍的。
大師留下了的,還有眼睛的舍利,牙舍利;不過沒有在這裡供奉,只有照片。
這是講堂,大座旁邊掛著由莫哥尊者設計的解釋「十二因緣」的圖表。
參觀完畢後,我和親戚便回家吃午飯和稍作休息,待到下午三點,才回到雪達功的班迪達禪修中心坐車前往森林中心。
12月23日,當我完成了在班迪達森林中心的三星期禪修,大概上午11點半左右,在親戚駕車下,我參訪了另一個著名的馬哈希傳承道場--恰宓禪修中心(Chanmyay Yeiktha)。圖中是從寺內向大門拍的照片。
這次參訪蠻有趣,當我們的車子開進禪修中心時,恰巧碰上了曾經陪同恰宓禪師訪問澳門的同行侍者蘇扎塔尊者(Bhante U Sujata)從飯堂出來,於是我就趕快上前問候,尊者後來還帶我參觀專為外國男眾而設的禪修大樓和宿舍。
這是中心的舊樓房,是1977年時,當地的居士贈給恰宓禪師作道場的,也就是在那個時候開始,恰宓禪師才被冠以「恰宓」(Chanmyay)的封號。
這是中心內的辦公室,那時候剛好碰著午餐,負責人忙著吃飯,所以沒有進入參觀。
這 是專給外國人的禪修大樓,頂層是宿舍,往下一層是禪堂,和馬哈希禪修中心一樣,外國人和本地人的宿舍和禪堂都是分開的,地方大小與馬哈希禪修中心差不多, 只能夠容納約10來人,蘇扎塔尊者說來這裡的人,一般都是住一個星期左右,長期的比較少。那天我所見的,禪堂約有兩三人,宿舍也有兩個人在,感覺上氣氛是 蠻莊嚴寂靜的。
因為碰巧有一大批中國內地的禪修學員從大陸前往恰宓禪師在莫比(Hmawbi)的禪修中心,所以那一天老禪師並不在,以 前聽他講開示的時候曾經提到;恰宓中心在仰光的總部因為在大馬路旁,所以平日相對是比較吵,如果想到寧靜的地方,可以選擇去莫比中心。就我那天的參訪所感 受到的情況,似乎禪堂的環境還是蠻安靜的,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那段時間一般會比較寧靜呢。
在參觀恰宓中心後,我和親戚去了吃中午飯,然後就繼續觀光的旅程,下午到的地方是著名的緬甸勝景--大金塔(Shwedagon Pagoda);據說這裡供養了四位佛陀的遺物和舍利;圖中所見是給外國人進入的通道,本地人是不用付錢的,外國人則是5塊美元一位。
因為是下午兩三點,所以天色很好,大大小小的黃金塔都很美呢。
大金塔內有許多這樣子大大小小的玉佛。
典型的緬甸佛像。
這種佛塔的建築,與泰國的佛寺蠻類似的。
這是大金塔內的小寺院,很多本地人在這邊誦經。
這是大金塔的另一景。
這是浴佛區,那裡按照一個星期七日,分為七個浴佛區,信徒按照自己出生的那一天,就在那一天的佛像前浴佛,我因為忘記了自己是星期幾出生,所以就隨便選一個洗囉。
這一天(23日)完成了參觀後,我們就回家休息,到晚上才出外用齋(後面介紹仰光的素食店會提到)。
在最後一天(24日),臨上飛機之前,我到了最後一個禪修道場參觀,這也是馬哈希傳承的著名道場--沙達瑪然希禪修中心(Saddhammaransi Mahasi Sasana Yeiktha)。
這 次緬甸之旅,本來我是計劃拜訪沙達瑪然希禪師(Saddhammaransi Sayadaw U Kundala,有的翻譯作昆達拉禪師),因為他已經超過90歲,而且是馬哈希的早期弟子,可惜當我從禪修營出來後,諮詢在雪達功班迪達中心的接待人員有 關這個道場的資料時,該居士告訴我一個壞消息,就是他剛剛於一個星期之前,因為心臟衰竭圓寂了,舍利子和骨灰也全部都在前一天(22日)的喪禮中撒到大 海;雖然是這樣,我還是決定前往那兒參觀一下,感受那裡的禪修環境,還有請法寶。
中 心內的環境與其他中心不同,都是以綠色為主調,環境很舒服的樣子;值得注意的是,沙達瑪然希禪師在緬文所寫的名字與英文的稱呼有所不同,是 「Thaddammaranthi」而不是「Saddhammaransi」,所以跟緬甸人提起這位禪師時,最好改以緬文發音,不然他們可能弄不懂在說 誰。
尊敬的沙達瑪然希禪師遺照(公元1921~2011)
Ven. Saddhammaransi Sayadaw U Kundala
中 心的辦公室內掛滿了禪師的照片。如果想到那裡參訪的人要注意,那裡並沒有像班迪達中心那樣,可以提供中文的翻譯,而且只有少數人能夠說英文,在禪修的登記 者記錄上,也僅僅寫了一兩個外地人的名稱,看來很少外國人來這邊參學(更莫說是中國人了)。其實沙達瑪然希禪師生前相對是比較低調,不經常到外地弘法,可 能因此,所以比較少外地人前來這邊學習的緣故。
這是中心內的飯堂,環境都很整潔。
這 是女眾的禪堂,我在緬甸發現了一個現象,就是他們禪修不像漢傳佛教那樣,每個人都用小蒲團把臀部墊高的,一般緬甸都只是平放一張草蓆作坐墊,或者多加一個 薄薄的軟墊,很少會用小蒲團的;因此,如果平常打坐習慣用小蒲團,就必須自備,不然到了這裡才發現沒有,打坐是會感覺不舒服的,這次旅程還好我有自備,不 然也會覺得麻煩呢。
這是禪堂外的走道。
這 是男眾的禪堂,因為剛好碰到在授戒,所以女眾們都到樓上來;從照片可以看到,參加者絕大多數都是本地人,外國人(或中國人)我並沒有留意到。或許因為外國 人少,所以這裡並沒有像其他禪修中心那樣,分開本地/外地人的禪堂,當然,到了佛法開示的部分不會有英文的翻譯,不過小參問答,還是有能夠說英文的老師能 夠照顧說英文的學員。
這是中心內的佛像,因為柱子的阻隔,所以沒有拍到傳戒教授師的樣子。
因為要趕著上飛機,所以拍完照後,我便匆匆地買了幾片老禪師的光碟和照片,離開前往機場。那邊離機場是蠻近的,大概10分鐘車程就到達。
匆匆地到了機場,很順利地辦理完畢所有登機的事情,仰光機場的設備與管理都是不錯的,地方不大,但是感覺現代和整潔,沒有甚麼不如意的事情發生,在候機禁區內還有電話,讓人免費撥打本地固網電話,因此我也順便向親戚道謝和說再見了。
有關於參學道場的內容,上面已經報告完畢。
-----------------------------------
接下來,我想附帶報告一下緬甸的民俗宗教和一點點素食資料:
緬 甸雖然是一個以佛教為主的國家,但是他的民間風俗還是沒有因為佛法而改變,和中國的天后、龍母、譚公等等民間信仰類似,緬甸也有眾多民間流傳下來的神明, 稱為(Nat),古代的緬甸帝王曾經因為這種敬拜神明的風俗,而設定了37位官方的神明名單作為禮拜的偶像,而這個傳統至今仍然保存著,每年各地都會舉行 拜神節(Nat Festival),信徒們會向這些神明歌頌跳舞,供奉叩頭,祈求生活等事的平安。
這次的緬甸之旅,我多少也體會到這 種「民間偶像崇拜」在社會上的影響力,甚至對於本土佛教的負面影響;因為在禪修中心修行的時候,許多天均可以在早上幾個小時聽到從遠處播放的緬甸傳統音樂 和歌聲,最初我還以為是某戶人在播放歌曲,後來禪修完畢,在我親戚帶同遊覽下,才發現原來是民間廟宇敬拜NAT神明時在跳舞歌頌的音樂,在12月份,是這 類拜神活動的高峰期,所以難怪我在禪修中心,常常聽到這些音樂。
民間的人為了祈福消災,都會來到這類神明的寺廟,付錢給廟裡的負責人, 舉辦這種拜神活動,有很多時候甚至可能是由佛教的出家人來營運,我去過的廟就是一所由出家人來經營的場所,那一天剛好跳神舞的活動在舉行,所以切實地感受 到這種文化在當地民間的流行,以及對於正統佛教的衝擊。
以下是從網路截取的兩幅照片,展示了這種民間拜神文化的景象。
圖中可以見到,在神明前跳舞的人,一般都是男人(或者不男不女的「黃門」)扮女性角色;與印度教的黃門有點類似。
圖片展示的是其中兩個Nat神像。還有眾多其他的神明,可以在網路上尋找Nat相關的資料時找到,維基百科的英文版對於官方的37位神明有詳細的說明。
在臨行前一晚,親戚請我到了仰光的中式素食店舖用齋,位於唐人街的位置,叫做「南普陀素食」。
這相信是店舖的開創者。
這是我們點的菜,款色雖然不像港澳或者台灣素食店那樣多種類,不過味道還不錯,而店內環境有點像八九十年代的風貌,蠻有風味的。價格方面則是比較當地一般食品為貴,我們十個人吃了約30,000元緬幣,節算約每個人35塊港幣,對於當地人算是很貴的了。
臨上飛機前的早上,親友帶我試了一下緬甸的印度菜早餐,圖中就是那天吃的薄餅和咖哩馬鈴薯粒。結帳費用每人只花了十塊錢左右,很便宜。因為緬甸鄰近印度,所以印度食品在這裡都是很盛行而且便宜的。
這次緬甸的旅程報告到此為止,文章雖然只有兩篇,但基本上已經記錄了這次旅程的大部分見聞,希望對於想了解緬甸文化和佛教禪修的同修能夠提供一點微薄的資料。在此亦順道感謝所有成就此次參訪因緣的善友們,善哉善哉~
(有關班迪達雪達功禪修中心及森林中心的環境,請參看我另一篇文章:http://blog.yahoo.com/_G6VDATY4N3AVSHJLGHCQVTD6HE/articles/685774/index) 以下開始介紹我的緬甸之旅囉~
這是仰光國際機場,是2005年時新建的,翻查資料,原來現在緬甸的首都已經不再是仰光,而是奈比多(Nay Pyi Daw),這同樣是2005年政府所作的基於軍事方面的決定。
緬甸街道的風光,一般在都是這種熱帶景色。
這 裡就是馬哈希禪修中心(從裡面向正門的拍攝),這是1950年,馬哈希大師所主持的寺院,也是馬哈希禪法的發揚地,超過半世紀以來,出了許多著名和深具證 量的大禪師,譬如說班迪達尊者和恰宓禪師,最初都是從這裡學習禪法,然後有一段時間在這裡當教授師,後來才弘化一方。
據我所知,因為這裡的聞名,在馬哈希大師圓寂前後,便出現了一些權力上的紛爭,這裏的管理制度,由於是在家人負責全權管理,出家眾只屬指導禪法和教學,因此雙方在協調上不免存在矛盾。
或許也因此,早年跟隨著馬哈希大師的弟子們,都沒有聽說留守在這裡了。
這是禪修中心的另一角。
這是正門左手邊的辦公室,一般的接待登記和購買馬哈希禪師的書籍都可以在這裡辦理。
這是辦公室內的環境,牆上掛滿了眾多禪師的照片,很多位都是道貌岸然。
這是辦公室的另一邊,這次我在這裡買了許多馬哈希禪師的書,有緬文和英文的,緬文的是送給朋友,我自己只讀英文版,這裡的書都是成本價,幾塊錢就可以買一本。
這是給僧人住的宿舍,有點像校舍的樣子;緬甸的禪寺,所採取的建築都是平實不浮華的,因此看起來都是像一般建築物的樣子,讓人感到比較樸實。
這是從正門往前走的大路,可以通往馬哈希大師的紀念館。
這是中心內其中一道門,圖中是接待我的仰光親戚,這次很幸運有她在,不然要去那麼多地方,我一個不懂緬語的人實在很難與本地人溝通呢。
這是禪修中心裡面,少數比較有特色的建築,因為它可是馬哈希大師的紀念館和陵墓呢。
這是馬哈希大師的雕塑,雕塑下埋了這位緬甸一代禪修大師的真身舍利。
這是馬哈希大師留下的「勸戒」,主要是說禪修者應當堅持淨戒,勤修禪法;止惡修善等等。
在 這次旅程,我先後在第一天(3日)和最後的第二天(23日)到這裡參訪,第一次是為了瞻仰馬哈希大師的舍利,第二次則是考察給外國人的禪修環境;原來在馬 哈希禪修中心,外國人(男眾)和本地人(男眾)是在不同的地方禪修的,外國人所住的地方也是獨立分開的,原因可能是語言的關係,就我所見,外國人禪修的樓 房,地方是比較小,禪堂大概可以容納約10來人,那天(23日)我去的時候,可能是休息時間,只有一個人在禪堂,經行道則沒有人,而禪堂內的蒲團大概有8 或9個,環境是寧靜的,因為距離中心的大馬路頗遠,相對本地女眾的禪堂,就在大門口的正右邊,要安寧多了。
不過,我個人比較喜歡能夠在 大眾共修(特別有許多比丘)的地方禪修,因為氣氛會更比較好些。在離開前,我試著在給外國人的禪堂坐了幾分鐘感受一下,畢竟那裡是有多年歷史的道場,攝受 力相對其他新建的禪修中心的確是更勝一籌,希望日後再訪,可以在這邊住一兩個星期,深入體驗馬哈希禪修中心的原始道風。
參 觀完了馬哈希大師的陵墓,我和親戚就離開了那兒,趕到了另一個仰光著名道場,莫哥大師(Mogok Sayadaw)的禪修中心。莫哥大師是和馬哈希同時期的內觀大師,在緬甸很多人視為阿羅漢,他的中心離馬哈希尊者的禪修中心不遠,坐車大概十分鐘左右到 達,不過,他們那裡是不收不懂緬語的外國人參加禪修的,他們只純粹以緬語教授禪法,想學這套法,可能就要花點功夫學緬語囉,莫哥大師的書籍翻譯成英文的也 只有幾種,可能也因為這樣,他的教法並沒有像馬哈希大師那樣,能夠傳遍全球。
其實一套禪法,要能夠國際化,除了老師需具備真實的功夫, 在語言方面能否為人接觸更是重要,反觀漢傳佛教,光是這一點,就已經遠遠落後於南傳佛教了,在禪法方面的人才(會教理和有功夫的),就更不用說。也正因 此,許多在漢傳修學多年而無法在定慧上增進的人,都紛紛投到南傳禪法門下,這也無他,因為漢地實在找不到能夠系統教授四念住或者四禪八定的導師,反而南傳 的道場,這方面的老師比比皆是。這正如已故妙境長老所說,如果想漢傳佛教不衰落,就應當好好回到止觀,四念住等基本的禪法,不然只靠一個淨土宗,是撐不住 中國佛教的。
回到參訪的經過,那天我到那邊的時候,剛好他們是在舉辦的10天禪修營,看起來人數蠻多的,擠到禪堂外都是打坐的人。
這是禪堂外拍攝的,我的朋友見到後說這裡好像回教的清真寺,我覺得這可能是因為緬甸的寺院,與我們傳統慣常看到的琉璃瓦磚蓋的寺廟很不同之故吧。
這是中心內的辦公室,牆上掛著莫哥大師的相。
這是中心內的法物流通處,我在這裡請了好幾本莫哥尊者的書籍,還有一幅大的照片。
經中心的人員帶領,我和親戚很幸運能夠見到莫哥大師的舍利子。
這是供奉在中心的舍利子,應該都是「髮舍利」,莫哥大師是在1962年圓寂,距離現在差不多半個世紀(50年)呢,雖然相隔這麼遠,能夠親睹其舍利,也好像見到他本人那樣子。
這是另一個角度拍的。
大師留下了的,還有眼睛的舍利,牙舍利;不過沒有在這裡供奉,只有照片。
這是講堂,大座旁邊掛著由莫哥尊者設計的解釋「十二因緣」的圖表。
參觀完畢後,我和親戚便回家吃午飯和稍作休息,待到下午三點,才回到雪達功的班迪達禪修中心坐車前往森林中心。
12月23日,當我完成了在班迪達森林中心的三星期禪修,大概上午11點半左右,在親戚駕車下,我參訪了另一個著名的馬哈希傳承道場--恰宓禪修中心(Chanmyay Yeiktha)。圖中是從寺內向大門拍的照片。
這次參訪蠻有趣,當我們的車子開進禪修中心時,恰巧碰上了曾經陪同恰宓禪師訪問澳門的同行侍者蘇扎塔尊者(Bhante U Sujata)從飯堂出來,於是我就趕快上前問候,尊者後來還帶我參觀專為外國男眾而設的禪修大樓和宿舍。
這是中心的舊樓房,是1977年時,當地的居士贈給恰宓禪師作道場的,也就是在那個時候開始,恰宓禪師才被冠以「恰宓」(Chanmyay)的封號。
這是中心內的辦公室,那時候剛好碰著午餐,負責人忙著吃飯,所以沒有進入參觀。
這 是專給外國人的禪修大樓,頂層是宿舍,往下一層是禪堂,和馬哈希禪修中心一樣,外國人和本地人的宿舍和禪堂都是分開的,地方大小與馬哈希禪修中心差不多, 只能夠容納約10來人,蘇扎塔尊者說來這裡的人,一般都是住一個星期左右,長期的比較少。那天我所見的,禪堂約有兩三人,宿舍也有兩個人在,感覺上氣氛是 蠻莊嚴寂靜的。
因為碰巧有一大批中國內地的禪修學員從大陸前往恰宓禪師在莫比(Hmawbi)的禪修中心,所以那一天老禪師並不在,以 前聽他講開示的時候曾經提到;恰宓中心在仰光的總部因為在大馬路旁,所以平日相對是比較吵,如果想到寧靜的地方,可以選擇去莫比中心。就我那天的參訪所感 受到的情況,似乎禪堂的環境還是蠻安靜的,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那段時間一般會比較寧靜呢。
在參觀恰宓中心後,我和親戚去了吃中午飯,然後就繼續觀光的旅程,下午到的地方是著名的緬甸勝景--大金塔(Shwedagon Pagoda);據說這裡供養了四位佛陀的遺物和舍利;圖中所見是給外國人進入的通道,本地人是不用付錢的,外國人則是5塊美元一位。
因為是下午兩三點,所以天色很好,大大小小的黃金塔都很美呢。
大金塔內有許多這樣子大大小小的玉佛。
典型的緬甸佛像。
這種佛塔的建築,與泰國的佛寺蠻類似的。
這是大金塔內的小寺院,很多本地人在這邊誦經。
這是大金塔的另一景。
這是浴佛區,那裡按照一個星期七日,分為七個浴佛區,信徒按照自己出生的那一天,就在那一天的佛像前浴佛,我因為忘記了自己是星期幾出生,所以就隨便選一個洗囉。
這一天(23日)完成了參觀後,我們就回家休息,到晚上才出外用齋(後面介紹仰光的素食店會提到)。
在最後一天(24日),臨上飛機之前,我到了最後一個禪修道場參觀,這也是馬哈希傳承的著名道場--沙達瑪然希禪修中心(Saddhammaransi Mahasi Sasana Yeiktha)。
這 次緬甸之旅,本來我是計劃拜訪沙達瑪然希禪師(Saddhammaransi Sayadaw U Kundala,有的翻譯作昆達拉禪師),因為他已經超過90歲,而且是馬哈希的早期弟子,可惜當我從禪修營出來後,諮詢在雪達功班迪達中心的接待人員有 關這個道場的資料時,該居士告訴我一個壞消息,就是他剛剛於一個星期之前,因為心臟衰竭圓寂了,舍利子和骨灰也全部都在前一天(22日)的喪禮中撒到大 海;雖然是這樣,我還是決定前往那兒參觀一下,感受那裡的禪修環境,還有請法寶。
中 心內的環境與其他中心不同,都是以綠色為主調,環境很舒服的樣子;值得注意的是,沙達瑪然希禪師在緬文所寫的名字與英文的稱呼有所不同,是 「Thaddammaranthi」而不是「Saddhammaransi」,所以跟緬甸人提起這位禪師時,最好改以緬文發音,不然他們可能弄不懂在說 誰。
尊敬的沙達瑪然希禪師遺照(公元1921~2011)
Ven. Saddhammaransi Sayadaw U Kundala
中 心的辦公室內掛滿了禪師的照片。如果想到那裡參訪的人要注意,那裡並沒有像班迪達中心那樣,可以提供中文的翻譯,而且只有少數人能夠說英文,在禪修的登記 者記錄上,也僅僅寫了一兩個外地人的名稱,看來很少外國人來這邊參學(更莫說是中國人了)。其實沙達瑪然希禪師生前相對是比較低調,不經常到外地弘法,可 能因此,所以比較少外地人前來這邊學習的緣故。
這是中心內的飯堂,環境都很整潔。
這 是女眾的禪堂,我在緬甸發現了一個現象,就是他們禪修不像漢傳佛教那樣,每個人都用小蒲團把臀部墊高的,一般緬甸都只是平放一張草蓆作坐墊,或者多加一個 薄薄的軟墊,很少會用小蒲團的;因此,如果平常打坐習慣用小蒲團,就必須自備,不然到了這裡才發現沒有,打坐是會感覺不舒服的,這次旅程還好我有自備,不 然也會覺得麻煩呢。
這是禪堂外的走道。
這 是男眾的禪堂,因為剛好碰到在授戒,所以女眾們都到樓上來;從照片可以看到,參加者絕大多數都是本地人,外國人(或中國人)我並沒有留意到。或許因為外國 人少,所以這裡並沒有像其他禪修中心那樣,分開本地/外地人的禪堂,當然,到了佛法開示的部分不會有英文的翻譯,不過小參問答,還是有能夠說英文的老師能 夠照顧說英文的學員。
這是中心內的佛像,因為柱子的阻隔,所以沒有拍到傳戒教授師的樣子。
因為要趕著上飛機,所以拍完照後,我便匆匆地買了幾片老禪師的光碟和照片,離開前往機場。那邊離機場是蠻近的,大概10分鐘車程就到達。
匆匆地到了機場,很順利地辦理完畢所有登機的事情,仰光機場的設備與管理都是不錯的,地方不大,但是感覺現代和整潔,沒有甚麼不如意的事情發生,在候機禁區內還有電話,讓人免費撥打本地固網電話,因此我也順便向親戚道謝和說再見了。
有關於參學道場的內容,上面已經報告完畢。
-----------------------------------
接下來,我想附帶報告一下緬甸的民俗宗教和一點點素食資料:
緬 甸雖然是一個以佛教為主的國家,但是他的民間風俗還是沒有因為佛法而改變,和中國的天后、龍母、譚公等等民間信仰類似,緬甸也有眾多民間流傳下來的神明, 稱為(Nat),古代的緬甸帝王曾經因為這種敬拜神明的風俗,而設定了37位官方的神明名單作為禮拜的偶像,而這個傳統至今仍然保存著,每年各地都會舉行 拜神節(Nat Festival),信徒們會向這些神明歌頌跳舞,供奉叩頭,祈求生活等事的平安。
這次的緬甸之旅,我多少也體會到這 種「民間偶像崇拜」在社會上的影響力,甚至對於本土佛教的負面影響;因為在禪修中心修行的時候,許多天均可以在早上幾個小時聽到從遠處播放的緬甸傳統音樂 和歌聲,最初我還以為是某戶人在播放歌曲,後來禪修完畢,在我親戚帶同遊覽下,才發現原來是民間廟宇敬拜NAT神明時在跳舞歌頌的音樂,在12月份,是這 類拜神活動的高峰期,所以難怪我在禪修中心,常常聽到這些音樂。
民間的人為了祈福消災,都會來到這類神明的寺廟,付錢給廟裡的負責人, 舉辦這種拜神活動,有很多時候甚至可能是由佛教的出家人來營運,我去過的廟就是一所由出家人來經營的場所,那一天剛好跳神舞的活動在舉行,所以切實地感受 到這種文化在當地民間的流行,以及對於正統佛教的衝擊。
以下是從網路截取的兩幅照片,展示了這種民間拜神文化的景象。
圖中可以見到,在神明前跳舞的人,一般都是男人(或者不男不女的「黃門」)扮女性角色;與印度教的黃門有點類似。
圖片展示的是其中兩個Nat神像。還有眾多其他的神明,可以在網路上尋找Nat相關的資料時找到,維基百科的英文版對於官方的37位神明有詳細的說明。
在臨行前一晚,親戚請我到了仰光的中式素食店舖用齋,位於唐人街的位置,叫做「南普陀素食」。
這相信是店舖的開創者。
這是我們點的菜,款色雖然不像港澳或者台灣素食店那樣多種類,不過味道還不錯,而店內環境有點像八九十年代的風貌,蠻有風味的。價格方面則是比較當地一般食品為貴,我們十個人吃了約30,000元緬幣,節算約每個人35塊港幣,對於當地人算是很貴的了。
臨上飛機前的早上,親友帶我試了一下緬甸的印度菜早餐,圖中就是那天吃的薄餅和咖哩馬鈴薯粒。結帳費用每人只花了十塊錢左右,很便宜。因為緬甸鄰近印度,所以印度食品在這裡都是很盛行而且便宜的。
這次緬甸的旅程報告到此為止,文章雖然只有兩篇,但基本上已經記錄了這次旅程的大部分見聞,希望對於想了解緬甸文化和佛教禪修的同修能夠提供一點微薄的資料。在此亦順道感謝所有成就此次參訪因緣的善友們,善哉善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