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7日 星期日

持名念佛徑中徑

原文來自禪心論壇<佛子不應對現今三大佛學系統質疑>一文的回覆,連結如下:
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16270&page=3#pid94800
-------------------------------

按照經論,其實利用「持名念佛」,即使不用觀像或觀想,只要念到心地漸漸純淨,行者自然也會感得阿彌陀佛或者極樂世界現前。

《文殊般若經》云:「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從上可知,單憑稱名,不取佛的相貌,只要念念相續,就能見三世諸佛。

持 名念佛是一個比較特別的法門,因為它不只是一組音韻,它本身是載著佛陀本身的願力在其中,只要相續地念,它會產生一種特別的薰染力量,讓行者自然而然地進 入「三昧」甚至體證「無生」的道理。在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最後的十幾個願,都多次提及,只要「聞名」,便會證得無生法忍,陀羅尼,各類三昧乃至菩提心。 而在《淨土聖賢錄》這類記載念佛人事蹟的書,都有記載到稱名而感極樂現前的現實案例。

「持名念佛」在《觀無量壽經》中,是排在第十六觀,所以它本身就是十六觀之一。在《佛說阿彌陀經》則只提到持名這個方法,當中沒有觀想的教導,原經文也只是「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此外,觀想一法是以視覺的色塵(或意識的法塵)為所緣修至三昧,而持名一法則是以聽覺的聲塵為所緣修至三昧,後者又可以配合六根或者耳根來修,按照《楞嚴經》六根原是一體的觀點,從那個門入結果都是一樣的,經云:「諸幻滅無性。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因此不管從眼根、眼識、眼塵,還是耳根、耳識、耳塵修,其結果都是一樣,這是《楞嚴經》二十五圓通(六根、六識、六塵、七大)的修行方法,可以各自獨立而修或者兼修。不過由於各人根器不同,所以選擇的修法會因人而異。

從《無量壽經》把「聞佛名」能得各種三昧和無生法忍、《觀無量壽經》將持名一法排在十六觀的最後,以及《佛說阿彌陀經》以持名列為全經的唯一修法,可以知道「持名念佛」是彌陀淨土法門之中最特別的修法,因此蓮池大師稱讚它是「徑路之中。徑而又徑。」
就冬日師兄有關「有止無觀」的回覆
阿彌陀佛,末學在上面的回覆當中,其實也沒有說過持名念佛是「有止無觀」。末學所提到的持名可以不用「觀想」,意思其實是指行者就算不用以佛的相貌(視覺的形象)作為所緣對象,也能證得三昧,但這並不是指持名一定沒有理觀(慧觀)。

如果是以持名作為證取阿羅漢果的修法,修行的人是應當思維佛號本身是生滅無常,它本身無我我所,憑著契合無常、無我的道理,就能使行者證得阿羅漢的果位,這是以持名配合聲聞道慧觀的修法,當中不涉及「觀想」。

如 果是以持名作為證取初地菩薩的修法,修行的人是應當思維佛號本身純是唯心所作,雖無實體(真諦),但其幻有的作用非無(俗諦),空假相即相離(中諦),漸 漸契合「圓中」妙理,體會到十方三際不離一念,不動本際生於極樂;這是以持名配合菩薩道慧觀的修法,它除了可以觀察佛號下手,亦可以從觀察能念者來修,當 中亦可以不用「觀想」。更詳細的講解可以看明朝幽溪大師的《彌陀圓中鈔》,大師用天台四教,以橫豎論及所有以理觀配合念佛的各種手法。

不論是配合聲聞道還是菩薩道的慧觀,行者都需要先發菩提心,並且迴向發願,以為往生的正因。不發菩提心、不迴向發願而修「聲聞慧觀」僅能成就小乘聖果,就算解脫了也不會往生的;此外,修「菩薩慧觀」者如果不迴向發願也是不能往生的。

至 於無法了達聲聞道或菩薩道慧觀的行者,只需要相信佛號與極樂存在,發菩提心,一字一句用心去聽,不管它「空」還是「不空」,字字句句相續不斷,自然也可以 暗合妙道;這是蕅益大師和印光大師不主張配合觀心或依實相來念佛的觀點,二師認為念佛人其實不必對佛號「頭上安頭」(加入這個觀、那個觀),只需踏實、穩 當、老實地念,自然就能成就,此法其實是各種方法中最妙的方法。


就大貓有關<觀經>的回覆

有關<觀經>的疑惑,應當理解的是,稱名一法在該經僅在第十六觀才提及,經文本身沒有確定或否定上品、中品往生是能夠以 「持名」的方法來修,但是由於<阿彌陀經>僅指出「執持名號」作為全經唯一一種方法來證「一心不亂」,如果「一心不亂」是代表著行者達到「上品上生」的標 準,那麼單憑「執持名號」便能上品上生的理據就能夠成立。(讀者請注意<阿彌陀經>同時提到要信有彌陀和極樂,並發願往生。不是說在沒有信願的情況下,單憑念佛名號往生,這是不合經旨也不是末學的觀點。)

而 「一心不亂」在明朝的祖師著作中,一般定義為「事一心不亂」和「理一心不亂」,前者是定義為斷盡見思惑(相當於阿羅漢果),後者是定義為斷塵沙惑和無明惑 (相當於初地菩薩)。如果是「理一心不亂」,這其實已經代表證得無生法忍,所以嚴格地說,<觀經>「上品上生」的標準亦超過了,因為「上品上生」的經文是 一日至七日,往生後證無生法忍。從此可知,說單憑「執持名號」便能上品上生的理據基本可以成立。

至於應如何以持名念佛的方式,不用觀想而證上品,上面提及菩薩道的持名方法已經簡單介紹過,如何以大乘的空假中三觀來配合持名,以下末學嘗試進一步會通<觀經>的觀點來說明。
當 菩薩行者在真正發菩提心後,其念佛的時候能「普攝一切眾生」,並以大悲心將佛號的功德「普皆回向一切眾生」。由於菩薩以第一義諦和大悲心持佛名號而又迴向 眾生,所以這便具備上品上生所需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而菩薩又由於能夠了達佛號能「攝一切義」,所以持誦佛號的時候便相當於「讀誦大乘」,另 外菩薩行住坐臥繫念佛號,身口意業悉皆清淨,所以便能「具諸戒行」。如此種種是相當於以華嚴經一入一切、一切入一的方式來修行,因此能夠將一切行門攝入持 名一法來修行,不過,這是利根菩薩的不可思議持名妙法,我們凡人是難以揣摩的。此外,請注意這是「諸行歸於持名念佛」,而不是「諸行歸於持名念佛」,二者意義迥異。

由於我們並不能像利根菩薩以一攝一切的方式來修行,所以一般的漢傳淨土宗的宏法者在教人(主修)專持佛號之餘,都會勸勉行人廣修各種善行來配合(助修),這便是相當於上品中生到中品下生的修行方式,不過當中也可以不涉及觀想,除非是使用以觀想為修行方式的禪法作為助行。

不過,猶如冬日菩薩所說,淨土三經對於「一心不亂」或者「九品往生」並沒有明確地就斷煩惱作出描述,所以各家的觀點各有不同,這亦是不同爭議的源頭

就大貓有關<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回覆
圓通章原文的確只用「念」或者「憶念」,所以其文字的意思是可以同時涵蓋「觀想」和「持名」。而漢傳的祖師則大多以「持名」來解釋「憶念」。

當我在稱念「大貓啊,大貓啊」(持名),其涵義其實也有「憶念」的成分在其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