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6日 星期二

2019緬甸布施及參學之行--小娟(香港)

2019緬甸布施及參學之行
小娟(香港) 8.4.2019
2018夏天,因前往泰國Subtawee Dhammaram Monastery 參加「短期出家體驗營」(只有男眾出家的),在那裡認識了一些港、澳師兄。原本打算留在寺廟多幾天,得悉澳門威師兄在曼谷安排了一些參學活動,便臨時加入隊伍。
Tavivat Puntarigvivat的圖片搜尋結果
大瓦威教授(右一)
其中兩次活動印象最深刻。一行人前往Mahidol大學拜會大瓦威教授(Professor Tavivat Puntarigvivat1950-[1]。短短的半天,教授講解隆坡田傳承動中禪的特色和示範行、住、坐、臥的修行方式,我們還可以實習及討論。動中禪不提倡靜止的靜坐,要通過觀察持續不斷、有節奏的身體動作(尤其是手部運動)來培養覺知能力。大瓦威教授喻覺知猶如貓,妄念猶如大老鼠;行者責任只是餵貓,不須理會老鼠;貓長大後自然會捉老鼠。如果珍惜機會,半天時間已收穫甚豐。後來從法力比丘聽到同樣的譬喻[2],倍覺親切。

此外,拜會了90多歲女弘法者──阿姜蘇錦(Ajahn Sujin Boriharnwanaket1927-[3],她是泰國內觀阿毘達磨老師,阿姜蘇錦認為任何練習(practice)都是貪欲驅使,因而極力反對任何既定的行、坐禪模式,在對話中如使用到練習、禪修(meditate)等,她們都會表示反對;她和弟子們的觀點,是國外佛學論壇曾經被熱列地討論的課題[4]

阿姜蘇錦
會議室內座無虛席,中心其他資深學員也參與討論。阿姜蘇錦喜愛用問答方式來引導提問者,研討內容包括心、心所、無我、何謂實相 (realities)等。她的教法重點是日常生活中體驗當下,如見、聽、坐等,她認為解脫只能夠靠智慧,而智慧是因緣所生,不可以故意製造出來,對於許多禪修者報告的禪定,她認為都是帶著我見我慢的經驗,我們只能夠多聞法、近善知識來積累波羅蜜;聞法是她的中心所極力主張的[5],因而她的中心是一所「佛法研究中心」(Dhamma Study and Support Foundation)。論師的長處在於能夠很生活化地講解各種南傳論典內容,或許因為淺白易懂,很多人喜歡聽她的佛法講解。由於我們最初不太懂她的風格,討論中當談到練習、禪修、打坐時,還差點兒擦出火花呢。好榮幸能與眾老師共聚法談。泰國佈滿佛教道場,能聽聞另類看法感覺新鮮。
過往連續5年(20122016年)都有參與仰光.Mayangone區.宣隆寺(Kaba Ave SunLun Monastery)禪修活動,期間多是留在寺內,其他地方是不得而知。EllenJean告訴我威師兄會在2019新年前到緬甸探訪,隨即報名加入。在此感謝威師兄、翻譯的潘姐、EllenJean在出發前、旅途中、回港後的幫忙和照顧。此文章亦有賴威師兄寶貴的修訂、補充和提點,小娟獲益良多,在此表示殷切謝意。


27.1.2019
下午到達仰光機場,隨即前往附近一所孤兒院(Buddhadhitar Nunnery)。這裡的一座大樓是日本真言宗僧人贈送及開光的,牆壁上掛有他的照片。稍作參觀後,團友們踴躍捐輸,如供養早、午餐,可以選擇日期及寫上捐款人姓名,隨喜布施亦可。知道在緬甸購買英文課本不容易,故攜帶了一些給她們。每次布施完畢後,尼眾都會為捐獻者誦經祝福,不同的是規模大小而矣。
Buddhadhitar
尼院


28.1.2019
威師兄會預先在前往之處供養早餐,故每天凌5時前必須出發。目的地是龍窟佛學院(Naga Hlaingu/Cave Monastery),在那兒接受供養祝福,然後向800多名沙彌和戒女派早餐飯盒。佛典重視親手布施,故應該把握稀有的布施機會,親手去做,威師兄要我們輪流派飯盒,人人必須參與。
龍窟佛學院
之後到沙達馬然希[6]禪修中心 (Saddhammaramsi Yeiktha) 參觀和捐款、接受祝福、詢問禪法等等。個人認為沙達馬然希大師特別之處在於對三種觀痛方式的描述,修行人值得參考[7]。在中心我們與《佛陀的女兒》裡面記載的蒂帕嬤(Dipa Ma[8]的甥女杜丹敏(Daw Than Myint[9]相見。以後兩、三天,杜丹敏老師跟隨大隊上路,我們得以隨時問法,對馬哈希法,她給了小娟重點的提示[10]
11點前,已抵達San ChaungDaw Nyanacari尼眾學院(200多人)。大眾在院內用膳及接受祝福。
Daw Nyanacari尼眾學院

下午前往宣隆[11]內觀禪修中心總部(Sunlun Gu Kyaing Meditation Centre
養。期盼在宣隆總部拜見持三藏[12]孫達拉大師(Sayadaw U Sundara),可惜當時他在其他地方弘法。雖然如此,接見我們的法師是有分量的──大師的出家博士姪兒梭班那禪師(Sayadaw U Sobhana),有一女士經常有頭痛,問如何觀察痛——從近處專注於痛楚,或是從遠處觀看?法師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解釋修習奢摩他與毗婆舍那的分別。近尾聲時,有人言:「那麼,修習宣隆禪法即是修習馬哈希法?」法師耐心地說明二法的異同。
跟著到Kyaikkasan尼眾佛學院(150人)做供養和接受祝福。之後到附近的孤兒院參觀及捐款。孤兒院集合了所有男童,他們坐在地上,齊聲唱誦,做同一樣的動作,例如合十、打坐等。當時讚嘆他們訓練有素,之後聽聞有人對孤兒院的感覺不以為然,將來或許會從探訪名單上被剔除。
隨後往馬哈希禪修中心總部(Mahasi Sasana Yeiktha)參拜馬哈希大師[13]的舍利子(安放在其靈柩內)。面對一位兼備深厚教理基礎與豐富禪修經驗的大師,怎不令人觸動。一直以來都想瞭解、學習馬哈希法,可惜香港沒有道場,今次能有初步認識已心感滿足。小娟殷切地向大師跪拜,具足正念地圍繞大師舍利子步行三匝,然後再三跪拜,都難以表達感激之情,時不時眼泛淚光。
晚飯後夜遊仰光大金寺它是緬甸最神聖的佛塔,在此供奉了四位佛陀的遺物,包括拘留孫佛的杖、正等覺金寂佛Konagamana)的淨水器、迦葉佛Kassapa)的袍及佛祖釋迦牟尼的八根頭髮。眾人跪在地上,面向大金塔一起朗經文


29.1.2019
凌晨5點我們再回到馬哈希禪修中心總部(有380名比丘和禪修者)供養早餐及接受祝福,然後在中心內用早餐。在此參觀了馬哈希大師工作、法談、打坐、經行及休息的地方。
後前往Mingaladon區.Shwe Bone Yeik沙彌及孤兒院(226名僧人)接受祝福、供養午餐及用餐。今次不是派飯盒、小食,而是要將白飯放入缽盂內,所以要特別小心。
Shwe Bone Yeik沙彌及孤兒院

下午接著到同為Mingalardon區附近的幾個禪修中心:妙烏禪修中心(Mrauk Oo Meditation Centre)、恰宓棉禪修中心(Chanmyay Myaing Yeiktha)、雪吳敏禪修中心(Shwe Oo Min Meditation Centre德加尼亞禪師道場)、德因古禪修中心及在North Okkalapa區的Zayar Theingi 尼院。主要逗留在雪吳敏禪修中心及德因古禪修中心。
對雪吳敏大師認識不多。一進入禪堂,視線不期然地被大師的畫像——一對兜風耳、雙眼下垂、手持缽盂、瘦削的身形——所吸引……繼而前往參見雪吳敏弟子德加尼亞禪師。
德加尼亞禪師

第一次聽聞德加尼亞禪師[14]之名是從其著作《僅僅覺知是不夠的》[15],書中指出覺知與智慧在禪修互動配合和其重要性,內容一直牽引著小娟要多認識他的「心念的觀察」。禪師給人的印象很特別——他會(輕輕地)挖鼻腔、伸手入袈娑內搔抓(一剎那)。德師在癌症康復期間能抽空接見,各人都感到十分雀躍,畢竟我們都是無名小卒啊!現在還可以親近聆聽他的開示,簡直喜出望外。
德加尼亞禪師指出,當前的禪修者,學著不同的技法,都太過著重於那個目標的性質,常常追求觀到這個那個目標,禪師指出這些都與解脫煩惱無關,這些都只是目標;當心「想要」某些目標出現,「不想要」某些目標出現,這已經是帶著錯誤的知見禪修,所得的結果只是煩惱的增長,而沒有正見。沒有正見,解脫則不成。禪修者不應該拒絕某些目標(不符合預期的現象或境界)或想要某些目標再現(主觀認為的好境界),應去瞭解及觀照由於那目標而生起的種種煩惱,尤其錯誤的見解,只要正確見解生起,煩惱自然便滅,而不是我們「想要」驅除它們(不想某現象出現的心)。
總結德師說法內容如下:目標並不重要,觀照心才是重要的,目標並沒有煩惱,煩惱是從心生起的。只有當心了知貪欲、瞋恨(擔憂、焦慮)只是自然法(緣起),這才是正確禪修的心。如果帶著正確的心態(正見)去觀照,那目標即是正確的目標,無論那是腹部、呼吸、感受、心念都沒有所謂。[16]
過後參觀雪吳敏大師[17]的房間。因房間太小,眾人要輪流進入觀看,房內有一張床,床上有一柄團扇,床邊有一張長椅,床對面有一個木櫃和一張輪椅,兩幅大師畫像應該是後人放進去的。若結合大師的生平、畫像,再細看房內擺設,雪吳敏大師與他的房間同樣樸素、不起眼,正由於此更特顯大師平易近人而不失其莊嚴肅穆。這是聖者的房間。
德因古[18]禪修中心並非探訪之列,是小娟提議加入行程的,原因是想瞭解德因古禪法[19]與宣隆禪法師的異同。一瞥間以為走進一所秀麗寬的療養院,接待處是一座六邊形的玻璃屋,外面是大片綠草如茵的園林。
供養後又是問法時段。法師從死苦入手,修習德因古禪法能超越痛苦,尤其是死亡時的苦受。修行人必須雙盤膝,甚至用繩將雙腳縛緊以防鬆脫下來,如此,覺受會更加強烈,不能雙盤膝的會被拒之門外。坐禪每節最少兩小時,時間越長越好(後來要連續五小時),法師身旁的過來人更曾日以繼夜地修習,還不時提到十日禪修課程的有效性。
法師一開始曾表示德因古禪法類似宣隆禪法,故問:「根據德因古西亞多的傳記[20]每當痛到難以忍受時,會用強烈呼吸覆蓋苦受,當痛楚減弱,呼吸漸回復正常,這點與宣隆禪法不同。」師答:「德因古禪法分支多,這裡不是這樣的。」禪師表示他們是第32分院的獨特教法,其他中心所無。對德因古禪法又有一說:「如果感受的強度仍然難以忍受,可轉移你的心(注意力)到你身體的各個部位……如果感受的強度可以忍受,那就要努力地觀察它們,特定地去瞭解其特徵的本性nature of their characteristics)。」[21]臨離開時再問:「法師指出修習德因古禪法能超越死亡時的痛苦,這是禪修中心的宗旨嗎?」師答:「這只是開始,最後還是求解脫。」的確,任何禪法隨著時間流傳都多少會被修改以適應當代人的根性或修行目的。
最後,我們到訪了Zayar Theingi 尼院,這家尼院約40人,但是在全國的尼師考試非常出色,有的考上全國第一名,我們跟住持師父傾談了一會,做供養等等,這裡修行都很清苦,以讀書為主。
Zayar Theingi 尼院


30.1.2019
首先前往國立僧伽大學(State Pariyatti Sasana University, 400位比丘)供養早餐及接受祝福。實在太累了,沒有到之後的Hnin Si Gone老人院參訪。眼睛已張不開,決定留在車上小睡,立刻不人事直至有人上車。
Hnin Si Gone
老人院
前往班迪達[22]禪修中心總部(Panditarama Meditation Centre)時,小娟判若兩人、精神抖擻。大眾接受禪師祝福後,參拜威師兄的師傅──84歲的雪布尊者(Shwebo Sayadaw)。威師兄以班迪達中心為自己的家,將Shwebo Sayadaw譬喻為父親。師徒二人相見,似有訴不盡父子之情,不時眼淚盈眶,威師兄多次以手拭淚。師傅的慈心很厲害,眾人在充滿慈悲的氛圍下接受祝福,大師再三叮嚀要精進修行。
後天的行程前往Kyaitiyo佛塔(風動石伶仃石),來回交通大約8小時。小娟決定當天離隊參加班迪達禪修中心一日禪。即時報名及打探詳情。趁等待午餐空檔時間,向威師兄請教馬哈希禪法,知道有坐禪、行禪,要標記日常所有動作和想法,乃至最細微的。
參觀完班迪達大師住處後,Shwebo Sayadaw親送我們到出口,拍過照後,行到大閘口,回頭看見師傅還站在那兒望著我們;離開中心了,再回頭遙望,師傅正站在大閘口,手執一柄團扇,目送我們遠去。不捨得還要捨,佛陀教導要向於捨,一行人收拾心情,繼續上路。
下午前往Mahavisudharama寺院拜見持三藏尤大師(Tipitakadhara Yaw Sayadaw1943-)。因正碰上僧伽考試,大師忙碌,眾人未有久留。
隨後到莫哥禪修中心總部(Mogok Vipassana Meditation Centre)做供養。莫哥禪修中心在緬甸有672間分支中心(至2016年)[23]全緬僅次於馬哈希禪修中心(683間)。看見有人坐在房內,便上前問法。禪師過去曾經修習帕奧禪法兩年、也修過馬哈希內觀;他表示莫哥內觀禪法是解脫的捷徑,比較快速趨向解脫。法師和藹可親,多次說明會盡能力解答疑難,更稱讚我們問得好。小娟見識少,未有遇過如此謙遜直言的大師。有他的鼓勵,或許加上之前未能向尤大師請益吧,發問比平時踴躍。大眾異常滿足,由衷地作了小小供養。後來才知道法師是被邀請來教導正在舉行的禪修營,他並非莫哥禪修中心的導師,施教者、問法者沒有任何期待,卻過了有意義的一小時。現在回想也津津樂道啊!
莫哥禪修中心總部的禪師給我們答問
之前探訪的都是佛教場所,突然轉換畫面,眼前是一座古老英式庭園,主耶穌的塑像豎立在花園中央,溫文爾雅的修女們正在等待--這是天主教老人院(Catholic Home For The Aged)。小娟對此場景甚感興趣——百年紅磚建築物、五臟俱全的教堂、長長的迴廊、歐陸式拱門、英國古老傢俱、整潔的睡間、穿得色彩奪目的公公婆婆——各處都甚為吸引。不同的宗教,卻做同類的事業,不外乎老病死的關懷和照顧。這裡不分國籍、信仰,都平等地照顧和對待,我們可以見到,念佛的老婆婆在床頭掛著阿彌陀佛在念的呢!
天主教老人院

見時間尚早,便到世界和平大石窟(Mahapasana Cave[24]走一趟。原來已關門了,只能觀看石窟外貌以及佛友智能手機內的舊照,讓我們窺探內裡格局。


31.1.2019
凌晨到Shwe Min Wun禪修中心(150名比丘和禪修者)供養早餐及接受祝福,在此拜會了威師兄的緬甸親戚。
North Dagon區的Khay Mar Yarma Nunnery Temple,為我們誦經是已長大成人的女尼。正在享用水果之時,被傳來的讀書聲吸引,原來小戒女們正在上課呢!她們坐在地上,書本放在矮凳上,有機會讀書已很幸福了,小朋友要努力啊!
Khay Mar Yarma尼院

Dhammagonyi尼寺(200+人)幾乎出動了所有尼眾誦經祝願,她們包圍了禪堂正面及兩旁。當專注地聆聽,感覺唱誦速度減慢,音節變得明顯,旋律縈繞著整個大殿,整齊洪亮的聲音,加上牆壁的反射,產生共鳴效果,音量直透人心底處。
緬甸寺院除了是佛教場所,還是孤兒院、學校、托兒所。每間尼院都會認真地預備及招待布施者,政府沒有資助,大眾的捐獻是她們的經濟來源。多謝威師兄表列各寺院的資料,包括寺院人數、經濟情況好讓同修作為布施的參考。

Dhammagonyi尼寺
中午到雪瓦溫禪修中心(Shwe War Win Meditation center100+人),是莫哥系統[25]主要指導外國人的新中心,哲學博士.阿桑巴西亞多(Dr. Asabha Sayadaw)精通英語,是主持導師。一進入講堂便瞥見一張十二緣起的巨大掛圖,感覺內容似乎有所欠缺……接見的正是 Dr Asabha
莫哥傳承的阿桑巴禪師
Dr Asabha 從四聖諦與修行的關係說起。以往曾閱讀類似的書籍及其後向人詢問,都不能解決心中疑難,也許今次可以如願以償。法師的講解主要是承繼莫哥西亞多的教法,修習以教理先行來建立正見。其說法概括如下:知道五蘊的生滅是苦(dukkha),這是苦聖諦。知道苦是苦( dukkha is dukkha)是正見(right view);以為苦是我(dukkha is me)是不正見 (wrong view)以為苦是我(dukkha is me)就是引致苦的因由,即是苦集聖諦。苦滅聖諦是苦的止息 (cessation of dukkha)。至於苦滅道跡聖諦,法師說是knowledge。聽其解說後,覺得翻譯為「正知正見」較為貼切。法師總結為:苦聖諦是知道苦(suffering),苦集聖諦是斷集(remove),苦滅聖諦是證得(attain),苦滅道跡聖諦是在正見(knowledge)下修八正道。即是傳統講的──知苦、斷集、證滅、修道。
Dr Asabha強調先要對法有正確的認識才可進入觀禪的修習,其中最重要是緣起法的使用。他解釋緣起的輪轉與循環,無明和渴愛使人陷入痛苦的輪迴中。觀禪的發展要以這樣的認識為基礎,接著便訓練觀察心識或感受的變化。故此十二緣起掛圖只說明苦聖諦、苦集聖諦,隱藏背後是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法師又言內觀有弱、強兩種(insight can be weak and strong),因正見未穩固,行者觀照時,煩惱只是暫時被除去(weak insight is without removing of wrong view);只有強的內觀才可以永斷煩惱而得解脫(strong insight is with removal of wrong view)。對十二緣起因果有清晰的瞭解,至少可助行者暫時免除煩惱。[30]
Dr Asabha歡迎同學發問,待一會兒後,小娟才問:「苦滅道跡聖諦是八正道,內容有正語、正業、正命,禪修主要是心理活動(mental activities),如何觀察到身、口行為?」師答:「體察名、色法的生滅主要是確立正見、正思惟。」法師的回覆令我驚喜,心想:道理上講得通,與苦滅道跡聖諦是正見(knowledge的說法沒有矛盾。再問:「人可以努力培養和實踐cultivate第一、二、四聖諦,第三聖諦是結果,如此,體證苦滅聖諦似乎是被動的。」法師主要重複之前所說如何觀察名色法而到達苦的息滅。小娟領悟其意思是:要在五蘊的生滅過程中體會諸法的自性,行者必須勤加訓練至成熟才可停止緣起的輪迴乃至苦的止息。故此不能說苦滅聖諦的體證全是被動的。其實「苦滅聖諦」與「涅槃」的梵文、巴利文是不一樣。
是時候吃水果了,Dr Asabha靜靜地坐在一邊,趁有機會再向法師請益以疏解心中疑難。眾人對四念住中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是有共識的,但法念住的解釋則眾說紛紜,故問:「跟據南傳《大念住經》,法的隨觀包括五蓋、五蘊、六內外處、七覺支、四聖諦。法念住與苦滅道跡聖諦是否都是正見的確立?」未到問題深處,同修說要離開了,原來逗留了差不多3個小時[31]
團友多是跟隨威師兄修習馬哈希法,不少對宣隆禪法感到好奇,其疑問不外乎(1)一個半小時的打坐是否不能移動身體,乃至只是些微的動作?(2)打坐前半部分的呼吸是否必須快速和用力?(3)前半部分觀出入息是修止嗎?(4)專注於痛楚有可能嗎?(5)宣隆法有行禪嗎?吃過晚飯後,與三位澳門朋友步行回酒店,其中一人主動與小娟圍繞以上問題談話。其實,宣隆大師法語[32]加上少許說明已能大致上回應他的疑問。


1.2.2019
緬甸變得繁榮了,仰光人富起來了,私家車數目按年遞增。前往班迪達中心途中交通略有阻滯,早上930分才到達參加一日禪(Day Retreat)。女性禪堂內只有兩、三個人,應該是休息時間吧。為了避免影響他人,走出禪堂外面跟隨地上畫下的經行路線修習行,心中默念左、右,提、放,提、推、放……直至午餐的鐘聲響起。飯堂內所有人都放慢動作,正在拿取食物時,已有人站在身旁等著帶我去外國人坐的飯桌,小小的動作已令小娟感覺異常窩心。盡量將進食速度減慢:食物被咀嚼及吞下去,咀嚼及吞下去,然後沿著食道慢慢進入胃內;要明確知道及標記日常動作,包括如廁、洗手等;要覺知生活上的起心動念及加以標記。
中心內的圖書館是唯一有空調的地方,在此發了電郵問候家人及報平安。
杜丹敏老師所言,觀察腹部起伏時遇到困難,要將手輕按在腹部才可覺察得到。下午1時至230分是誦經和開示時段,小娟只參與誦經,其餘時間在禪堂外經行:轉身時默念轉身、轉身,同時要觀察轉身的整個過程。又有意外驚喜呀!一名義工送上清涼的酸梅湯。當在禪堂經行之際,一名老居士上前提點我步伐太隨意,應該清楚地做出提、推、放的動作;步行時雙手放在身前或身後。工作人員知道小娟是新手,又一次受感動。打坐完畢已是下午530分,抬頭一看,他們已將蚊帳移到身邊預備下一節打坐之用。SadhuSadhuSadhu
班迪達中心總部位處富人區,環境安靜,中心路旁指示牌寫下:附近有人禪修,車輛不准響銨,即時覺得被受尊重。一日禪完畢後步行了一段路,隨意走進了一間畫廊 (KZL studio and gallery)。緬甸是佛教國家,所展作品有不少表現出佛陀面部表情的寧靜與單純。畫廊老闆一家四口,兩個小朋友正在做功課,家庭和工作結合不錯啊,節省不少時間、金錢。


2.2.2019
今天前往車程一個半小時的丹茵(Thanlyin)。丹茵鎮在仰光南部,與仰光市一河之隔,兩地光景明顯不同。威師兄預先告訴大家丹茵是較為窮困的一區,到時眾人可慷慨解囊、傾巢而出。
首先去全緬甸最大的弱勢救援組織Thabawar自然收容中心、老人院、醫療中心,內有3800+老人、病患、難民、無業者和禪修者。接待我們是一位講得一口流利普通話的年輕戒女,據說來自馬來西亞,在這邊兩年了。房間擠滿了人——有的是單身,有的是一家人——地上鋪滿籐蓆,身邊雜物堆積如山,頭頂佈滿鐵線用來掛衣服。他們聚集一起吃、喝、玩、睡,異味籠罩整個空間。Tuberculosis Ward是肺結核病房,病人是有床供應的。無論環境如何簡陋、生活如何惡劣,每個住處都設有佛壇或掛有佛像圖片。

Thabawar自然收容中心
小娟帶了些小頭飾,戒女示意我派給一群正在燒飯的女士,對收到的禮物,她們表現得異常興奮。對義工的供獻筆者不只是隨喜、佩服,更是肅然起敬,他們以行動來彰顯慈悲,這是菩薩行。這裡有數位醫生、一位護士長。剛碰上一群身穿白色衫紅色長裙的護士學生義工,有些團友覺得她們穿得太著眼,小娟則認為醒目一點也無妨,她們的行為已蓋過任何不足。
隨後探訪兩間尼眾學院(Thadama Myintzu NunneryZabu Oak Shaung Nunnery,這處救助了很多外省被販運的女孩。要不是住在寺院,她們可能就在做童工或活在更貧窮的環境了。

Zabu Oak Shaung尼院(小朋友就是這樣睡的)
上午10時到達另一家又名為 KhayMar Yan Thi Nunnery的尼院,漸漸走進了一所無牆壁的課室。稱為課室因為它俱備了課室應有的設備:有檯凳、白板、教數學的老師、聽課的學生——有男、女、在家、出家。住處枕頭棉被擺放得整整齊齊,還有圖書館、電腦室。電腦是台灣人捐贈的,室內檯凳、設備鋪滿灰塵,似乎是長久被空置;試問基本教材、本科老師都不足,更遑論有資源學電腦呢。空地上豎起了正在建築中幾層樓高的佛像,資助來自外地,事後回想:究竟建造如此巨大的佛像是捐獻者的決定,抑或是寺院自己決定?有智慧的布施實應切合對方需要,眾生在憂愁苦逼中,施以無畏不一定非佛法不可。正如剛才收容中心的戒女說:「我們最需要是捐款。」
因有在家人同時做供養,尼院顯得特別熱鬧。導師言:「菩薩總是以清淨心,恭敬心,歡喜心來佈施,而且親手布施,決不使人有難堪的感覺[33]今次的布施,三心自然呈現,心力比之前強。

Thadama Myintzu尼院

3.2.2019
原先計劃今天去莫比禪修中心,因那裡有眼科手術義診(eye project)活動,延至明天才出發。上午7時許已來到班迪達大師弟子──杜察如尼師Sayalay Daw Carudassini 的住處學習馬哈希禪法。房子兩層高,上下層有禪堂供打坐,環境清雅幽靜。Daw Carudassini的英語了不起,說法條理分明。其教導主要是:行禪是可以提升精進力,而坐禪是培養正定,故二者要交替練習,修習整個八正道。在技巧方面,除了標記,強調要觀察腳部提起放下、腹部上升下降、轉身時整個身體的移動過程。初學者在樓上禪堂練習經行,然後一起在樓下禪堂坐禪。
Daw Carudassini用八正道來概括馬哈希修行方法。正語、正業、正命 (right livelihood)是戒,在還沒有禪修之前,自身要具備清淨的戒律。觀察腹部起伏的時候,正思維是瞄準所緣目標(application of mind on the object),這是尋心所。正精進就是不斷地把心推向於所緣。不斷地貼近所緣目標時,就生起正念,正念就是覺知 (mindful)。有了正念之後,緊接著會出現是正定,正定是專注 (concentrate)。當觀照所緣,會明白腹部起伏是一法,能夠觀察腹部的心是另一法,分別了知名法與色法——名色分別智——是正見。在禪修之前,已持守清淨的戒律,所以當實際修習內觀的時候,也具備這八正道[34]。最後還說明修習毗婆舍那的功德。小娟問:「觀腹部起伏時,如有強烈覺受連續出現,是否可以在整個打坐期間只是觀看感受?」Daw Carudassini說是可以的,但如果腹部升降變得明顯,必須以此為所緣。
對於內觀修行與八正道的關係,Dr AsabhaDaw Carudassini各有不同看法,二人都是言之有理,總比一些似是而非、牽強附會的說法——靜坐時不作身、口業,便是正語、正業、正命;或是對正語、正業、正命的觀照等——來得好。

      下午2時前來Dhamma Joti內觀中心(葛印卡老師道場稍作逗留便離開。
      之後到旅遊緬甸必到之處——巧塔吉臥佛寺納達基坐佛寺。
      大約330分來到烏巴慶老師[35]建立的國際禪修中心(International Meditation Center)中心內有一座奪目耀眼的金色佛塔,此塔內有乾坤——有小室供個人靜修。旁邊便是葛印卡當年跟隨烏巴慶長者學習時用過的靜修小室(meditation cell)。我們走下樓梯,打開門,然後是一條只容納一人通過的半弧形走廊,緊貼左手邊是45間密封的小室,輪流往室內看:有一張打坐用的方形藤蓆、一個薄薄的坐墊和一柄團扇。葛印卡老師[36]就是在這裡獨自修行了14年。

小娟大約4年前曾參加香港葛印卡內觀十日課程,現在再閱讀烏巴慶的禪法,個人認為兩位老師的教導是類似[37][38],雖然葛印卡不以佛教自居,禪堂亦沒有佛像,但其錄音開示不離佛法教義。二人都以物質的最小單位(kalapa)來形容色法高速不斷生死、滅去。[39][40]同樣是十日課程,先修止禪而漸進修觀。行者直接觀察當下身、心不斷在變化的特性,從而領悟法之共相。
葛印卡內觀十日課程前三天是修出入息念來建立專注力,接著六天則致力內觀禪修。修習內觀的早期是觀察身上的各種感受,行者必須有系統地順序移動——以身上二吋到三吋寬的範團為一部分來觀察——如果身上某個部分感覺不到感受,可以將注意力停在那裡一分鐘,如果仍然沒有感受出現,便按順序移動下去。修習的中、後期是整體觀察全身上下的感受,最後是掃描、透視身體內部——從上而下、內而外——如能清晰透視進去而不會感覺到阻滯,那就說明進入了Bhanga——身體堅實感的全然消融——的階段,是內觀禪修的一個里程碑。[41]
本人對葛印卡內觀十日課程是讚嘆的,無論開示內容、教學方式、導師小參、密集打坐、禁語、過午不食、結緣書籍,一切都安排妥當,只是對部分內觀修習——將身體劃分為一格一格,然後在該處等待感受的出現;掃描或透視內臟、骨骼乃至身、心的全然消融——是否增添了行者的想像、期待而感到疑惑?烏巴慶、葛印卡老師對奢摩他毗婆舍那修習的比重及方式或許有些微的不同?故此,二人禪法的異同是有待探討。

4.2.2019
下午2時來到恰宓莫比禪修中心Chammyay Yeiktha)。道場成立於199410月,是仰光恰宓禪修中心的分部,位於仰光市北約45分鐘車程的距離,佔地約18英畝,有許多綠蔭盎然的大樹。大禪堂分為男眾區和女眾區,寬敞且安靜。這裡還別具特色的設有許多木製有蓋的禪坐平臺、木製的打坐小屋、林蔭行禪小徑,可以提供禪修者幽靜的戶外禪修。
剛到達莫比道場,大眾見過智光法師[42]後,隨即被召拜見恰宓大長老[43]。之前在恰宓仰光修中心總部已見過長老,這是第二次見面了。外看是一座圓形建築物,內裡集合工作、接見、睡眠功能於一室。大長老91歲了,馬哈希的五大弟子[44]只有恰宓長老仍然在世,能與相見實屬珍貴,難禁一股興奮、激動之情湧上心來。[45]聆聽完長老的叮嚀,他老人家還應允與我們拍照留念,禁不住輕輕拍掌,威師兄見狀,面帶微笑。旁人不理解我的心情、舉止,但小娟很清楚。
男女眾的住宿區是分開的。房間有四張床,附有清潔的床單、棉被、枕頭及蚊帳等用品。房內有書檯、椅子、電風扇。房間有獨立廁所、浴室、曬衣服地方。環境寬敞,清潔簡單。萬萬料想不到會有人幫忙鋪床單、掛蚊帳。
大眾分批到辦公室登記,內有一緬甸華僑女尼(Sayalay Daw Khemanandi),能操流利普通話。小娟打算借用中心內的Tamane(女性穿的長裙)女尼將拿來的每條裙都會嗅聞是否有異味,然後對我說:「這件不用清洗。」之後走進衣物間試穿裙子,見到剛才幫忙鋪床單的兩位女士,見我笨手笨腳,她們二話不說,幫我穿上長裙,還說:穿得很漂亮啊!實在十分感動、眼睛又泛紅了。小娟是陌生人,I am nobody。身邊只剩下心愛的布袋子和一個印上比賽冠軍圖畫的方形小膠袋,清理完內裡物件後連隨送給她們二人。
黃昏時分,法師介紹中心規矩,主要是告訴大家修行不可太多要求,特別是用熱水洗澡。法師問:「為何要洗澡?」佛友答:「洗澡為了舒服。」同修的回應出乎法師意料之外,小娟心中暗笑。
晚上,智光法師(Sayadaw U Nyanaramsi)開示:開始三天是修習慈心禪,其餘七天是內觀訓練;26日有小參;27日是智光法師開示。今晚是聆聽恰宓長老錄音教導,可能已親近過大長老兩次吧,雖然只聞其聲,但也覺親切。內容主要是說明慈心禪與毗婆舍那的分別及慈心禪的修行方法,內容頗詳盡。修習慈心禪可令心柔軟、專注,是奢摩他方法之一。小娟以往也接觸過慈心禪,通常是附設在活動開始或結尾,整整三天以修習慈心禪為主還是第一次。
恰宓大長老的慈心禪有其獨特之處:(1以慈心禪的定力為基礎來修習毗婆舍那,(2)慈心禪有兩種:「無特定對象的慈心禪」(unspecified object)與「有特定對象的慈心禪」(specified object) [46],行禪時修習前者,打坐時則修習後者,(3不可用「有特定對象的慈心禪」來散發慈心給死人,「無特定對象的慈心禪」實已包括逝者,(4)祝願詞要簡短,兩至三句已足夠,(5)初學時應以被尊敬的人為對象,異性也可以,數量一至三個、避免散發慈心予一般認識的人及敵對者[47]
聽完開示後,覺得內容與所學不同,隨即請教身旁的EllenJean,她們二人剛剛完成了香港慧觀禪修會七天的慈心禪修營。以往每次修習的對象順序是由你自己、你喜愛的人、你對他無好惡感的人、你討厭的人乃至你的敵人。現在對象限於一至三個受尊敬的人,異性老師也可以。而且,一切非人都被「無特定對象慈心禪」所囊括,這個主意不錯啊。
最後,智光法師總結了慈心禪的修法並提醒眾人明天開始禁語,要前後單獨步行。

5.2.2019
上午430分到達禪堂,誦經完畢後便開始打坐,對象由自己開始至三位最尊重敬愛的人,因太累而不能集中。吃過早餐後一同清潔禪堂。莫比道場面積大、高樹多、長長的小徑極其適合行禪。小娟利用休息時間修習行禪,此時沒有用標記,只是觀照腳部連續移動過程,感覺有改善。眼見同修們在白板上報名明天的小參、旁邊寫上智光後天的開示,難免人心有戚戚然。
不知為何走進了辦公室,一位穿上袈裟的比丘——阿銘 (莊翰銘)——站在小娟面前。在香港聽聞他已出家,沒想到在遙遠之地竟然遇上。得知他在泰國隨Luangpor Vija 出家。寒暄問候之後,師兄大意說:「既然已有目標,就要盡力的;出家後,修行變得方便很多。」經中說:慎莫念過去,亦勿願未來;過去事已滅,未來復未至……[48],當下的一鼓作氣可以變得瀟灑,正道是由多次失敗鋪成。師兄剛到達,小娟明天走,時、地、人的配合真是不可思議啊!
下午禪修對象由三位減至一位,祝願文變得簡短,這樣才有點起色。小娟的「無特定對象慈心禪」願詞是:願眾生有飯食、願眾生有書讀、願眾生身心自在。這裡的蚊子比宣隆寺的數目還要多、體積更大、行為更猖獗,期間不時受到襲擊,覺得它們好討厭,但回想自己不是說:願眾生有飯食嗎!立刻收斂、收斂。因為步行時也要以一切眾生為所緣,故兩種慈心禪——無特定對象、有特定對象的慈心禪——令修習有連貫性。
晚上誦經完畢,然後是恰宓大長老的錄音開示,主題是修習慈心禪的十一種利益。[49]


6.2.2019(豬年年初二)
上午430分獨自離開莫比中心,大約10時到達香港國際機場,聽到鑼鼓聲,有舞獅呀!以往都是從遠處看,走得近表演的也是馬馬虎虎。今次舞獅極其醒目、技巧甚為高超。兩醒獅的眼簾、嘴和耳朵都可動,舞者透過表現自己的樁功,配合獅頭動作把各種造型表現出來,紮實的下盤功夫和熟練的配合,加上大鑼大鼓,演出得異常精彩。



後記
任何禪法流傳後世都會多多少少跟隨著時、地、人的改變而被修改,例如馬哈希大師的第一代弟子恰宓禪師加入慈心禪的定力作為基礎來修習毗婆舍那,這是其他大弟子所無,另外一位大弟子雪吳敏大師在脫離馬哈希中心後,他的第二代弟子德加尼亞尊者更明顯地把修法轉向純粹的心念處;德因古禪法的改動——以能雙盤膝為入學資格——更為顯烏巴慶、葛印卡老師的修習技巧類似,但二人對止觀的重視理應有所不同,據說烏巴慶居士會教部份弟子進入很深的禪定和證神通;香港宣隆禪修法也因導師不同的理解而產生相異的教法。諸如此類,比比皆是。莫哥禪法的繼承或許是較為穩定的一派?這有待進一步探索
四念住禪修法是南傳佛教的主要法門,各派修習的入路亦有所側重。宣隆禪法是觀察身觸、覺受;馬哈希注意腹部呼吸、心念、感受[50]德加尼亞是心念的觀察;烏巴慶、葛印卡初修出入息以定心,然後觀察身受;恰宓以修習慈心禪作為入道基礎
在實踐方法上,宣隆法由始至終是內觀為主;馬哈希在純觀(各類五蘊)中培養止,逐漸開展觀智;烏巴慶、葛印卡、恰宓是先修止、後修觀。
馬哈希、葛印卡禪法背後有整全的理論支撐;莫哥大師更以正見為先導,緣起的因果流轉為必讀內容;宣隆法的教理基礎則是較為薄弱。一套修行方法必要有教理作為指南針,如此,禪法不易變質為世俗法門,例如求福、驅鬼、為死亡作準備。
宣隆禪法開始以快速呼吸穩定心念對治城市散心人;次以觀察強烈覺受適合怕苦的現代人。[51]那麼,有需要觀察苦受嗎?沙達馬然希大師有以下的敘述:
就初學者而言,持續觀照、標記……大約半小時或四十五分鐘之後,你將發現你的四肢開始隱隱作痛,或感到刺痛等不舒服的感覺。當這類感覺生起時,你必須將觀照的所緣改為這些疼痛的「苦受」。對於這類的疼痛、苦受,有三種觀察的方式……在第三種方式,觀察疼痛只是為了要了知疼痛的真實本質。這才是正確的觀照方式。禪修者唯有在了知疼痛的真實本質之後,他才能見到疼痛的生滅……[52]
大師指出觀察疼痛純粹為了洞察疼痛的真 實本質。正如杜察如禪師(Sayalay Daw Carudassini)所言:當觀腹部起伏時,如有強烈覺受連續出現,行者應轉移注意於痛楚上,直至腹部升降變得明顯。當大眾談論打坐時身體不適導致失念,法力比丘總結:修行不會是太舒服。[53]既然逃不過苦,不如選擇面對它、瞭解它。四聖諦之苦聖諦不是要知苦嗎?小娟確信「苦受確是致道的法則,樂受會令我們飄浮於生死之流。
宣隆大師性格是剛強,故其教導亦要求修行人要堅持不渝:「要奮力專注於對觸覺的覺察……要是困倦了,不要鬆懈休息;有痕癢時,不可搔抓;即使抽筋,也不要動。」恰宓大長老的慈心禪較為有彈性,容易依隨,以此作為活動結尾,510分鐘也足夠達至剛柔並濟。
十二緣起的重要性在於它指出如何滅苦。凡夫隨順十二支而流轉生死,當然也可因十二支的不再延續而還滅解脫。依「此故彼」的法則,十二支只要其中一支斷除,都可使餘支不起。人可以控制的是觸[54]、受[55]、愛[56]、取[57]四支。宣隆法以覺知觸、受入手來截斷生死之流,這是合乎經典教導。莫哥禪法以流轉緣起說明苦的生起,由此帶出如何通過修行達到苦的熄滅。宣隆禪法行者或可依此作參考。[58]
     都市人生活繁忙,但總有放慢的時候,馬哈希的行禪——不斷地觀察腳部連續的移動——對收攝妄念很有效。《瑜伽師地論》教示佛弟子應於初夜、後夜常勤修習覺寤瑜伽:
覺寤瑜伽者…… 於初夜分,經行、宴坐,從順障法淨修其心;淨修心已,出住處外,洗濯其足,還入住處,右脅而臥,重累其足,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巧便而臥;至夜後分,速疾覺寤,經行、宴坐,從順障法淨修其心……[59]
忙碌的人未必能完成以上動作,但不妨修習覺寤瑜伽以培養正念正知。臥姿時腹部升降愈見明顯,可於睡前或剛醒來觀照腹部起伏。論中言由於具備正念正知,能以時覺寤,起不過時。
同樣是內觀法門,教義教理的差別是客觀存在,實踐方法也有不同,要選擇合適的修行方式並不容易,禪法互相補足已是一趨向,但此舉並不是無的放矢。任何一套法門應具備境、行、果三個方面[60]三者在道理上應該是一致,如內容有不合理,行者應該三思。佛教修行之道是對向貪、瞋、癡的熄滅,即是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1] 1980年,短期出家的大威瓦教授於泰國東北部孔敬府的解脫森林寺向隆波田長老(Luangpor Teean1911-1988)學習動中禪,此後就以動中禪作為修行的方法。他是隆波田晚年時最有名的在家男弟子。
[2] 20181110-11日,荃灣.乾元洞,法力比丘在「生活在正念」禪修營中也套用了貓捉老鼠的譬喻。
[3] 200736日,AjahnSujin曼谷聯合國辦公室獲得了佛教傑出女性獎。過去曾經是著名女禪師──阿姜念(Ajahn Naeb)——的學生,但並沒有繼承她的禪法的。
[4] Ajahn Sujin discussion Dhamma Wheelhttps://dhammawheel.com/viewtopic.php?t=5167&start=40,瀏覽日期:2-3/2019
[5] Sujin Boriharnwanakettranslated by Nina van GorkomA survey of Paramattha DhammasPart VI Dialogue on VipassanaChapter 1 The natural way of developmenthttp://www.abhidhamma.org/survey6.pdf,瀏覽日期:2-3/2019
[6] 沙達馬然希大師 (Saddhammaramsi Sayadaw1921-2011) 是馬哈希五大弟子之一。他 20歲出家,擔任了20年的高級講師。1976年前往馬哈希禪修中心練習內觀,後被委任為高級導師。1979沙達馬然希大師建立了沙達馬然希內觀禪修中心,並一直傳授內觀禪修技巧。
[7] 可參考沙達馬然希西亞多,《毗婆舍那實修教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93e460b01018pcg.html瀏覽日期:2-3/2019

[8] 蒂帕嬤(Dipa Ma1911-1989)全名叫做納尼.巴拉.巴茹阿(Nani Bala Barua)。她非常想上學,但在12歲時,被家人安排結婚,遠離印度家鄉,嫁到陌生的緬甸。18歲時,母親不幸地過世。納尼前後生下了三名子女,存活的只有第二女兒蒂帕(Dipa),因為女兒出世是一件重大的事,從此人們都稱她為蒂帕嬤,即「蒂帕之母」。1957年丈夫突然死亡。十年間嘗盡喪子和喪夫之痛。首次參加禪修營,因身體太虛弱,差點死去。不久她再參加在仰光馬哈希禪修中心舉辦的禪修營,年屆53歲的她,經過六天認真嚴謹的修習,證得了須陀洹蒂帕嬤認為相對男士,女士能夠更快及更深入地修習內觀,因為她們的心比較柔軟。女士的感性傾向並不是修行的障礙。

[9] 蒂帕嬤的妹妹——赫瑪(Hema)——有八個孩子,她和幾個女兒加入姊姊的禪修行列,其中一個女兒就是達烏.麥伊特Daw Than Myint),也就是杜丹敏老師。《佛陀的女兒》有她對其母親的記述。
[10] 杜丹敏老師與小娟一起練習馬哈希三種行禪方式,她提點除了標記,還要注意腿部連續移動過程。行禪完畢後,為了保持定力,不要休息或作別事,立刻練習坐禪,原因是觀照腹部起伏對初學者是困難的。
[11] 緬甸宣隆古創寺迦韋大師(Sunlun Gu-Kyaung Sayadaw U Kawi1878-1952) 是近世公認的一位阿羅漢。1919年,他因懼怕死亡而開了一次布施大會,從來賓中聽聞到內觀的修習,此後日以繼夜練習覺察氣息的接觸,經過這樣一番熱烈和奮勇的修習,在1920年證得了入流果。第二個月證得了一來果。第三個月證得了不來果。42歲當沙彌。192011月,證得了阿羅漢果。43歲受比丘戒。以後32年間,他不斷以所證得解脫的禪法教導學生。宣隆大師去世後,由其再傳弟子維那耶大師 (Sunlun Shin U Vinaya1914-2012)設立宣隆禪修中心,將禪法介紹給現代的都市學佛人士。2012維那耶大師去世,弟子華那大師是現任仰光 Mayangone.宣隆寺住持。
[12]「持三藏」(Tipitakadhara)是緬甸佛教一個特別的頭銜,持有此頭銜的人需要通過官方設立的考試委員會,能背誦出整套南傳巴厘三藏,方能獲頒「持三藏」這個頭銜。另外,如在背出外,更能默寫出全套三藏者,則獲頒發「精通三藏」(Tipitaka Kovidha)的頭銜。
[13] 馬哈希大師 (Mahasi Sayadaw U Subhana1904-198220歲時受比丘戒。1931年,他離開教授佛學的職務,跟隨明貢尊者Mula Mingun Jetavan Sayadaw1869-1954)修習毗婆舍那禪法。1947年,緬甸當時的總理吳努邀請了馬哈希尊者主持一個在仰光新落成的禪修中心,後來成為馬哈希禪修中心上座部佛教僧團公推馬哈希尊者和明貢尊者在1954517日領導第六次結集,馬哈希尊者負責擔任第六次結集的提問者及總編輯,相當於第一次結集大迦葉,明昆尊者{Mingun Sayadaw1911-1993負責擔任第六次結集的答題者,相當於第一次結集優婆離阿難。馬哈希大師一生共有八次受邀到海外指導禪修。其一生的著作、講記有七十餘冊,大師擅於梵文、巴利、英文,故也翻譯不少書籍。其教授風格要求禪修者將注意力集中在觀察腹部的起伏狀態,行禪時留意腳部的動作,注意平常生活的起心動念,行者要時刻觀照及標記以上身、心活動。
[14] 德加尼亞禪師Ashin U Tejaniya1962-)生於仰光華僑佛教世家。10多歲時就在父親的帶領下跟隨雪吳敏長老學習毗婆舍那禪法。1996年依雪烏敏長老披剃出家,受具足戒,並成為雪吳敏禪修中心指導老師。德師的內觀禪教學重點與緬甸流行的風格有所不同,他不是以一個主要對象作為注意的焦點,他認為禪修時心中所存在的煩惱(貪、瞋和錯覺)是會影響禪修的效果,因此必須首先注意這些煩惱。
[15] 德加尼亞禪師的問答集,僅僅覺知是不夠的》,file:///C:/Users/User/Downloads/4ec54ec589c977e5662f4e0d591f7684.pdf瀏覽日期:2-3/2019
[16] 可參考() Ashin Tejaniya著,() Kumara Bhikkhu和葉佩華譯,《什麼是正確的禪修心態?》file:///C:/Users/User/Downloads/4ec04e48662f6b63786e768479854fee5fc36001%20(4).pdf,瀏覽日期:2-3/2019
[17] 雪吳敏大師(Shwe Oo Min Sayadaw1913-2002)起初學習並教授巴利文本。其後和他的老師一起住在森林修道院裡練習內觀。1951年至1961年,在馬哈希大師的指導下學習毗婆舍那,並被任命為禪修中心導師達10年久。1997年在仰光Mingaladon鎮建立了雪吳敏禪修中心。因其嚴格遵守紀律規則而受到尊重。雪吳敏大師也是一位慷慨的大布施者,他每年都為許多寺院、醫院和養老院提供支援,亦贊助不少鄉村建造學校、圖書館。
[18] 德因古西亞多 (Theinngu Sayadaw1913-1973)的生平充滿傳奇。從小被送進寺院接受教育,卻因沒有學習天賦,故很快輟學。從1446歲,他成為一個盜賊頭子,前後娶了四位妻子。在聽了敏建宣隆大師(Myinkhyan Sunlun Sayadaw)的傳記後,聲言:「如果他能夠成就,為什麼我不能?!」不久,在當盜賊搶劫時發生了刀傷意外,宣隆大師的書成為他禪修的動力。46歲受九戒,開始素食並決定禪修。196148歲)成為比丘,同年證得阿羅漢。從開始禪修至今,總共用了20個月又13天。印象最深刻是當他正在其侄子家中如廁時,證得了三果;在途中經過某牙科醫生的家時,證得了第四階的果位。
[19] 德因古禪法是專注入息和出息;在四種威儀中,只選擇坐姿,因為「受」比其它姿勢較易生起。除了早上一節外,其餘四節打坐每次最少三小時,其間不改變姿勢,並專注產生的一切痛受。每當痛到難以忍受時,他猛烈地呼吸;如果痛受減輕,其呼吸就變正常與柔和。可參考緬甸德因古西亞多——當代聖者的傳記,https://www.getit01.com/p2018020829361344/,瀏覽日期:2-3/2019
[20] 見註22
[21] 梁國雄居士中譯,《德因古大師的禪修方法(介紹)》,http://bemindful.weebly.com/uploads/1/4/2/3/14235552/theinngu_cht_v1.1.pdf,瀏覽日期:2-3/2019
[22] 班迪達大師(Sayadaw U Pandita1921-20164歲時失去母親,10歲時失去父親。20歲受比丘戒。經過幾十年的學習,通過了一系列嚴格的政府考試,於1952年獲得了佛法教師學位。班迪達1950年開始在馬哈希大師的指導下練習內觀。1955年,離開了教師的職位,成為馬哈希禪修中心的導師。1982馬哈希大師去世後接管了禪修中心,教導馬哈希禪法長達30多年,直至1991年仰光班迪達禪修中心的建立。作為已故馬哈希大師的繼任者,他以馬哈希風格的內觀禪修教授了許多西方教師和學生。
[23] Renaud Egreteau (2016)Metamorphosis: Studies in Social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MyanmarNUS Press
[24] 大石窟是緬甸第一位總理吳努政府花了八個月蓋出來的人工石窟,為的就是要邀請東南亞八個國家的南傳佛教長老來結集聖典,這是1954年蓋好的,馬哈希尊者也參加了這場佛教盛會。
[25] 莫哥西亞多Mogok Sayadaw1899-19629歲開始學習佛法。1920年成為比丘。因常駐於緬甸的莫哥鎮Mogok)教導佛法而被稱為莫哥西亞多。大師花了30幾年時間在上緬甸教授阿毗達摩教理及巴利經典,逐漸成為佛教僧團裡著名的學者導師。有一天他突然發覺自己好像是一個牧牛者,雖然很認真的照顧這些牛群,卻沒有機會享用這些牛提供的牛奶,於是決定離開教職,開始密集內觀禪習。在持續修習4年後,莫哥西亞多證得阿羅漢在其教法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緣起法的使用。他解釋因緣流轉如何運行而引導我們去體驗自己身心變化的過程,而藉由觀禪的訓練可以使我們超越因緣流轉而獲得真正的解脫在開始實際內練習觀之前,要通過聆聽相關的教導,大師強調理論方面的重要性。


[30] Mogok Sayadaw (Venerable_Sayadawgyi_U_Wimala),http://www.chinabuddhismencyclopedia.com/en/index.php?title=Mogok_Sayadaw_(Venerable_Sayadawgyi_U_Wimala),瀏覽日期:2-3/2019
[31] 幸好Dr Asabha留下名片,回港後於212日發了一封電郵給禪修中心以作跟進,希望中心人員會代為轉告法師吧!
[32] 1.當空氣接觸鼻孔末端或上唇時,你將會覺察到它。要專注於這個覺察。2.要奮力專注於對觸覺的覺察。3.如果感覺是弱的,應當知道這弱的事實;如果感覺是強的,亦應如其實在地知道。4.要是睏倦了,不要鬆懈休息;有痕癢時,不可搔抓;即使抽筋,也不要動。5.苦受確是致道的法則,樂受會令我們飄浮於生死之流。

[33] 印順,《成佛之道》,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10/yinshun10-12.html,瀏覽日期:2-3/2019

[34] 可參考Daw Carudassini,「八正道的修行方法」,http://4sati.blogspot.com/2013/10/blog-post_29.html,瀏覽日期:2-3/2019

[35] 烏巴慶先生(U Ba Khin1899-1971)是位在家禪修大師。約在40歲仍任公職時,開始學禪修。他在著名的緬甸在家大師鐵吉Saya Thetgyi 1873-1945[35]的指導下,學習多種專注禪修。1941年,烏巴慶因公出差前往緬甸北部,偶然遇見了韋布尊者(Webu Sayadaw1896-1977),韋布尊者是一位在禪修上成就非常高的比丘。尊者對烏巴慶的禪修印象深刻,鼓勵他去授課,他是第一位鼓勵烏巴慶傳授靜坐的人。烏巴慶與韋布尊者第一次會晤後,過了10年,他才正式開始教導靜坐。其後在韋布尊者的引導下,當了約10天的出家人。烏巴慶禪法藉由練習覺知呼吸使心專注,然後將專一的注意力轉到身體的各部位—有系統地移過全身—覺察不同部位的任何感受。在觀察這些肉體感受時,培養對無常的警覺並留意它的特徵。當覺知變得敏銳,便開始從頭到腳掃描身體並體驗全身的感受。藉由持續以覺知掃描身體,行者得以直接領悟真相:身體所有的部份以及這觀察的心,都是持續的波動,不斷生起、滅去。
[36] 葛印卡老師(S.N. Goenka1924-2013是一位特殊的禪修大師,因為他是虔誠的印度教徒,也是一位富碩的大商人。他接觸內觀並不像其他禪師一樣是因為虔誠的信仰,而是因為聽說內觀對他的偏頭痛有好處。在緬甸生活時,他幸運地能與烏巴慶長者相遇而向他學習內觀技巧長達14年。1969年,葛印卡移居印度並開始傳授內觀。他認為修習內觀絕無宗派之分,因此深刻吸引了任何背景的人士,包括任何宗教,或無宗教信仰的人。1982年,更於世界各地,開始由助理老師配合錄影、錄音教材,舉辦內觀課程。
[37] 無著比丘著,施鬱芬中譯:《觀智的開展:早期佛典與烏巴慶、葛印卡內觀法門的比較研究》,《福嚴佛學研究》第六期151-174頁。
[38] 可參考 Meditation Forum : How does Goenka's method differ from the IMC and Mother Sayama's? 瀏覽日期:2-3/2019
[39] 印卡:《開示集要:葛印卡老師內觀十日課程開示》,https://www.slideshare.net/ssuser8af767/ss-55447792,瀏覽日期:2-3/2019
[40] 烏巴慶導師:《佛法修行的要素》,www.internationalmeditationcentre.org/publications/Essentials-Chinese_021213.pdf瀏覽日期:22-3/2019
[41] 見註42
[42] 智光法師是這次十日禪的導師。1960年出生於馬來西亞。1985年畢業於馬來西亞國立大學會計學。1986年開始接觸佛法。1994年時值恰宓大長老在馬來西亞弘法,法師參加完恰宓大長老親自舉辦的毗婆舍那密集禪修之後,深受感召,19957月,在仰光恰宓禪修中心總部出家,拜恰宓大長老為戒師,在大長老指導下研讀三藏經典。2000年起陪同恰宓大長老在東南亞地區弘法。
[43] 恰宓大長老Chanmyay Sayadaw1928-5歲受沙彌戒由於資質聰穎,非常用功,雖為小沙彌,卻已精通巴利三藏及其註疏,故而被師長派去教導學生。1947年受具足戒,進一步深入學習佛教文獻。1953年至1954年間,禪師在馬哈希尊者指導下修習毗婆舍那禪法。後來他被國家佛教弘揚組織邀請在緬甸舉行的第六次佛經結集擔任巴利佛典的編輯人員。自1957年起,用了6年時間在斯里蘭卡科倫坡學習英語梵文印地語僧伽羅語1963年返回緬甸,在國家佛教弘揚組織的邀請下,負責編輯巴厘文獻的出版。1967成為馬哈希禪修中心的導師,代替馬哈希大師完成緬甸《清淨道論》的第一冊。1977年,長老接受信眾們的邀請駐錫仰光恰宓禪修中心,此後,人們便稱呼他為「恰宓禪師」。
[44] 班迪達大師(Panditarama Sayadaw),恰宓大師(Chanmyay Sayadaw),沙達瑪然希大師(Saddhammaramsi Sayadaw),雪吳敏大師(Shwe Oo Min Sayadaw),戒喜大師(Sayadaw U Silananda)。
[45] 回憶起 201210月:我從未見過宣隆寺的大師傅維那耶大師(Sunlun Shin U Vinaya1914-2012),但不知為何,突然渴望能與他老人家相見,怎料在出發前從劉老師口中得知大師傅已在106日往生,心中有講不出的難過和失望,後悔自己去年為何沒有信心?為何不鼓起勇氣去緬甸走一趟?20121116日下午到達仰光機場,這是小娟第一次去仰光宣隆寺。
[46] 慈心禪有兩種:「無特定對象的慈心禪」(unspecified object) 與「有特定對象的慈心禪」(specified object)。前者是不限於什麼樣的人或眾生,而是普遍地將慈心散發給世間一切眾生。後者是將慈心散發給某一個人或某一群人。
[47] 恰宓尊者開示,《如何修習慈心禪 2015》,http://www.nanchuanfofa.com/ruhexiuxicixinchan/瀏覽日期:2-3/2019

[48]《中阿含經》第167經《阿難說賢善一夜者經》。
[49] 見註50
[50] 馬哈西大師著,林崇安譯,《實用內觀練習》,http://www.ss.ncu.edu.tw/~calin/textbook2008/H4.pdf,瀏覽日期:2-3/2019
[51] 緬甸維那耶大師等著,香港宣隆禪修組譯,《宣隆內觀禪修法》,http://www.sunlun.com/smmc.html#perfect,瀏覽日期:2-3/2019
[52] 見註7
[53] 20181110-11日,荃灣.乾元洞,法力比丘「生活在正念」禪修營。
[54]《雜阿含.218經》:「云何苦滅道跡?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
[55] 見註58
[56]《雜阿含.255經》:「眼見色已,於可念色不起緣著,不可念色不起瞋恚,常攝其心……。」
[57]《雜阿含.241經》:「寧以火燒熱銅籌以燒其目,令其熾然,不以眼識取於色相,取隨形好,所以者何?取於色相,取隨形好故,墮惡趣中,如沈鐵丸。」
[58] 上座部佛教大師,莫哥西亞多 Mogok Sayadawhttp://dhamma.sutta.org/books/ncdaszt/ncds002.htm,瀏覽日期:2-3/2019
[59]瑜伽師地論》第24卷,本地分.聲聞地第十三.初瑜伽處.出離地第三之三,《大正藏》T30411c9-413c29
[60] 境指觀照、信或理解之對象,行由觀境而起信解之修行,果指因其修行而得之證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