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由於有一些師兄對於南傳禪法感到有興趣,所以我們成立了一個小共修中心,並且定期組織比較密集的禪修營,請來外地的馬哈希傳承導師,如班迪達大師的弟子緬甸禪師難達悉地(Sayadaw U Nandasiddhi)、戒女杜.察魯(Sayalay Daw Caru Dassini)、香港梅斯清居士(Jessica)、馬來西亞淨行居士(Visu Teoh)等等來主持兩日到九日不等的禪修營。我個人從這些導師和參加者身上學習到不少有用的知識和經驗,除了馬哈希禪法,中心也曾經請泰國傳承的一些僧人(如阿姜查森林派)來分享他們的修行經歷。有興趣了解中心的讀者,可以瀏覽以下連結:
佛教正勤禪修中心
http://ksitiputra.blog.163.com/
早期的禪修營這裡就不回顧了,這裡可以說說2014年所辦的兩次活動。首先是4月18至21日,緬甸班迪達八戒女.杜察魯(Sayalay Daw Caru Dassini)的四日禪修營。她是一位跟隨班迪達尊者二十多年的禪師,是我最早認識的老師之一,據說她在緬甸參與佛學考試時,都是名列前茅,是位教理和修行均優秀的行者。她給我的教學感覺是非常緊貼班迪達尊者的手法,可以說和他是一模一樣,而且講經的內容也是,可能是因為她當尊者的隨行翻譯多年,所以尊者的手法她都掌握得十足十。其他老師某程度上都會展現出自己個人的風格,手法上未必緊隨班迪達尊者模式的,當然這也是為了適應某類人,而杜.察魯禪師在這方面則是相當「原汁原味」,對於初接觸馬哈希禪法的人,尤其想要很正規的培訓的人,十分適合,她的手法很規矩,嚴謹地按著班迪達式的內觀來引導行者。
譬如說,在講解名色法的時候,她會經常引用到班迪達尊者的話,以及他過去曾經舉過的例子,如要求禪修者,握手為拳頭,然後慢慢放開它,去感受手的活動,這個手法是班迪達尊者常常使用的。還有勸導人不要放逸,每一刻保持正念,六十刻就有一分鐘的正念,這些都是班迪達尊者常說的話。在指導行禪和坐禪時,都是主要觀照腳板和腹部,行禪不會管其他外緣,在觀腹部遇到其他對象,只會短暫停留,這些都是典型班迪達尊者的手法,主要對象也以色法為主。我曾經問她觀心法的問題,她表示老師父(班迪達尊者)曾經說當觀照色法的時候,心法是包含在其中的,就好像從地上抽出一棵植物,一抽到某一部分,整棵都會拔出來一樣,並不一定需要對其他受想行識法全部都看到徹底才修得好。所以班迪達尊者的手法,並沒有特別強調要觀心法的東西,一方面心的活動很微細,不易觀察。這種觀點,與馬哈希傳承中恰宓尊者的看法是有些不同,後者是認為「觀心法比色法」重要的,學馬哈希禪法的人應該注意。不過,兩派在這一點上的分別,是挺有意思的,照著這兩種方式修,過程中會帶來不同的經驗。學人請小心不要在此處分高低,他們只是手法不一,最後的經驗我相信是一致的,這從兩派都修過的老師的經驗可以證明。
這次禪修營我也當上她的英中傳譯員,回想幾年前(2011年)在台灣,第一次參加馬哈希禪營,也是我幫她和班迪達大師傳譯的,這個緣份真是有趣,那次是因為臨時找不到其他人可以好好地翻譯,所以我突然當上了他們的翻譯員。還好當時一切都順利,沒有甚麼差錯。後來我去緬甸,她已經離開了仰光中心,現在她自己成立了一個小小的中心,並且受邀到泰國、台灣、美國等地方弘法,尤其幫助婦孺學習佛教文化和禪修。
其實我辦禪修營,除了希望人了解馬哈希禪法外,也希望大眾能夠感受到南傳的佛教文化,所以在禪營中,我特別加入了供午餐的部分,需要念誦緬甸文的供養文和祝福句。在每日沒有開始禪修前,也必須先按傳統,受三皈五戒及讚頌佛法僧等巴利經文。我發覺有的地方辦禪修營,把傳統的環節都刪掉了,認為這樣可以沒有宗教色彩,更容易接引非佛教徒,不過,我是認為這樣會偏離了正統,慢慢弄下去,可能會演變成新興宗教。佛法還是應該以皈依三寶以及僧人為主位的,這一點是弘法上不應該偏廢的核心,只有「法」的宏揚,而沒有皈依佛及僧,這在南北傳佛教的傳統,其實是不太妥當的。來主持活動的禪師們,見到我們在念誦緬甸文和巴利經文,都很欣賞,覺得很難得,因為多數外國的禪營,基本都很少誦緬文內容的。
八戒女‧杜察魯(Sayalay Daw Caru Dassini)
那次禪修營的參加者很多,最多一天有二十多人來參加,擠得佛堂都滿滿的。全部四天超過四十人參加。這次的禪修營,我是花了很多時間找場地,因為平日共修的地方,根本不足夠大容納二十人,到了活動前幾星期,我才找到一位漢傳比丘尼的佛堂,願意借出來讓我們辦活動,我非常感恩她。以後我經常都借她的地方辦大一點的活動,結了很深的緣。參加者對禪師都很讚賞,覺得她很清淨和安定,說比起他們過去接觸的一般法師不同,相貌莊嚴,學識又高。都希望他日我再請來。
請緬甸的禪師來有個好處,就是他們可以接引本地會緬甸文的人,這次禪修營,有不少人都能夠以緬甸文直接和禪師溝通的,她們很多小時候因為排華而移民到澳門,沒有怎樣學習過佛法,後來大了接觸的都是漢傳為主,所以接觸緬甸南傳佛法,都會感到有些陌生,雖然語言能夠溝通,但就不懂佛法的字眼。不過透過這次禪營,都讓她們了解多了緬甸的禪師和佛教。有的緬甸人居士,也很發心護持我們的活動,結了不淺的法緣。
一般而言,我們辦禪修營的日程都比較貼近本地人日常生活的作息,因為不能提供住宿,所以時間表都是按上班的時間來定。從上午9時至下午7時,中午1時至2時30分休息。一天坐四小時及行禪三個半小時,不算很密集,但對於初學,這樣已經很不容易的了。多數的初學禪修者都是被腳痛困擾,昏沉和妄念不絕,這些可以說是必經之路。他們也感到活在當下著實不易,而最難可能就是禁語了,女眾一般都喜歡談話,尤其吃飯,不過我們都很嚴格地要求,吃飯時不可出聲,必須緊密地觀照。借場地的比丘尼,見到我們吃飯這麼靜的場面,都很讚嘆,因為她以前都無法控制她們吃飯不說話,那兒過去都是女人的吵嘈聲。佛陀的時代,弟子們的寧靜都是很莊嚴的,有種很攝人的力量,因此我們都應當遵從禁語的教法,特別在禪修營內。
總結這次禪修營是相當成功和順利,雖然籌備活動和接送等都頗累人,要一大早起床供養師父飲食和交通接送,但我仍是覺得蠻值得去做這樁事情,雖然學的人未必最後可以今生解脫,但總算是做了四日的布施(供養禪師飲食及道場開支)、持戒(受三皈五戒)及禪修(修內觀),這都會成為他們未來解脫的助緣,善的果報總會有天成熟的。禪師在開示中也特別提及布施的教法,以思心所(cetana)為核心,透過[決意要行善]、[正式進行善事]及[行善後反思]這三種「思」(業行),將會構成未來投生為具足三因(無貪、無嗔、無癡)的人,巴利文稱為tihetuka puggala,也就是三因者(具備三善因的人)。「三因者」在南傳佛教,是證果解脫的人必須具備的,如果今世出生的人,本身不具備三因,那麼就算怎樣努力,他是不會證果的。所以對於今生不能解脫的人,使自己下一生具備三因,是十分重要的。要檢驗自己是否三因者,就看看他能否守戒和行善,而且能夠證得禪定,如果這些都做到,那麼他便是三因者,如果不能,那麼很大機會他出生時只有二因,今生是不能解脫的。全無善因者,則只會出生在惡道,不能生為人。因此,在遇到無法禪修的人,我通常是勸他們行善布施,學一下誦經、禮佛、聽經等等,種一下善根,希望他們能夠在未來生具足因緣成就解脫。
淨行居士(Visu Teoh)的照片
接著在這裡,我想回顧馬來西亞淨行居士(Visu Teoh)於2014年12月20~28日所主持的九日四無量心禪營。淨行居士早年曾經出家17年,導師也是班迪達尊者,他原本的法名是Visuddhacara,中譯是「淨行」的意思,為了易於稱呼,所以簡略了他的名稱為Visu。他的經歷與其他出家老師比較不一樣,他有著大起大落的經歷,從出家成為班迪達大師的親密弟子,到當上了馬來西亞檳榔禪修中心(MBMC)的主持,到後來還俗、結婚,從主修內觀轉向弘揚慈心及四無量心,這些都讓他與傳統馬哈希傳承的老師,有著截然不同的理念、態度和風格。因為他已經恢復在家身分,我在與他相處的時候能夠走得更近,談得更深入,就好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我們基本無所不談,他也很願意分享他所知道的南傳佛教的一切,對著他沒有了接待出家禪師那般大的壓力,禪修營的每一天我都是跟他一起去坐巴士,和走路回共修中心休息,他的一舉一動都是很平凡,是位很謙遜、知足的修行人,他從不會苛求任何東西,遇著不太理想的環境,也都會很正面地面對,而且隨時都會散慈心和感恩一切,是一位走進人間的老師。
他是第二次來澳門主持禪修營,上一次也是12月,不過是三日的內觀禪營,兩次都是因為受到香港居士邀請,所以順道來主持禪修。他的內觀教法也是以班迪達的模式為主,而不同的是,他不特別要求觀察得很仔細,而比較著重於能否保持正念的持續,有沒有知道當下在發生甚麼事,他並沒有覺得仔細與否很重要,行者只要能夠反思到身心現象是無常、無我等等就可以。他也不會詳細地利用十六觀智的系統來講解內觀,因為他現在是覺得這有點過於學理性,他是希望將內觀變得更生活化,不要套上太多古老的修法系統。這或多或少是因為他本人現在的主要弘法對象,都是歐洲的西方人,所以我感覺到他的手法比較少強調傳統上的內容。
他早年在馬哈希仰光禪修總部(80年代末),曾經一次連續密集修16個月,之後也有半年到一年不等的幾次密集禪修,在完成內觀的課程後,班迪達尊者曾經另外指導他修止禪,包括慈心禪和遍處禪。所以他所學的其實很多,而且還有三年自修閉關閱讀三藏和禪修,無論內觀還是止禪,其實他都有過深入的體驗。不過,他跟我說,出家時的他給人的印象都是很嚴肅和無情感的,雖然內觀給他很多平靜和對無常、苦、無我的體會,但在他還俗後,慈心禪成為了他的主修,也是改變他的生命一個很重要的修法,他發現後來的他,展露出更多的溫柔和親和感,大大地轉變了他對事情的看法。這一點,讓我覺得很值得留意。
他現在比較傾向教導生活的禪法,讓人更多培養善念,所以我在2014年的禪修營,不要求他教內觀,而改為四無量心(四梵住),日期比過去的禪營都長,是我辦過最長的一次,共九日。可能由於是聖誕節,來的人都比四月內觀禪少,也較去年他的禪營少。但學到的東西,卻是我覺得比較多的。過去我也對四無量心比較看扁,覺得這不過是世間法,只能導致世間禪定,但在經過這次禪營後,我的觀感也大大地改變,雖然以前我數次在新加坡恰宓中心,都有修慈心,但那幾次都沒有讓我深刻體會到它轉化心的巨大力量,縱使當時我也是可以穩定地連續散播慈心的。
其中一些令我改觀的,是看到一些中心的舊學員,在修了四無量心之後,在內觀上的體驗變了,一位師兄他修慈心禪後,轉內觀時目標變得明顯了,能夠更快速地進入觀細緻的色法。另一位師姐,在修悲心後,回到生活中時,突然看到悲心以很快速的方式生起和滅去,之後在另一個場合又看到情緒發生的過程。他們在過去純粹修內觀時,都沒有那麼好的經驗,所以我是頗詫異四無量心對他們的影響。其他一些學員,也覺得四無量心在生活的應用上,很有彈性,在街上隨時遇到任何人,都立刻成為禪修的對象,無論男女,祝願的心便連續地升起,他們覺得比起修內觀時,更容易連貫地修,因為那些對象會提醒他們散慈心,而內觀看了幾下,就可能忘記不會接續。
這在我自己的經驗也類似,在禪營過後,慈悲喜的心都多了突然地升起,聽到人們說一些善的話,心會立刻自動隨喜那人的善意,而見到可憐的人,會祝願他解除苦境。而在這些連續的善業帶動下,心的穩定性比較以前高,也因此內觀的覺知變得更能融入生活的各類活動裡頭。四無量心有很大的穩定功能,可以讓心更容易地不被動搖,更好地觀察目標。有時候內觀雖然可以很全面地在行住坐臥展開,但就算那份正念在,善心其實未必很強,其中還是可以有很多細的貪嗔在間雜,則便沒貪嗔,大部分時候可能是對一切都比較冷感,只見到一切都無常、苦、無我,心不想再對這個粗陋的欲界停留一刻,而不會大量地產生對他人的祝福,雖然在發願、回向這些部分會有提起,但綿密的慈、悲、喜心是不會像密集修四無量心那麼多和廣大。四無量心不是普通簡單的慈悲心,它誘發出來的是真的很巨大、像整個人被一股善的力量包圍著那樣的大慈心。
淨行居士說出一個很好的觀點,就是慈悲喜捨的心,不會無緣無故在一個修行人身上出現,它們是必須要反覆培養,在成為習慣後,心流才會反覆地出現這些善的狀態,正念雖然很好,但沒有其他許多善心的支持,那是比較乾澀、冷酷的狀態;我們應該在修內觀的一方面,加入如何提起每刻的[善意]。或許這也是普遍內觀禪修者,很多時候忽略的一點,難怪我也發覺,怎麼很多時候見到修了各種內觀很久的人,樣子都帶著苦、有種鬱悶的感覺,有的則是帶著一種對人漠不關心的態度。內觀本身是以「捨心」偏重的。
慈悲喜這三種善心,恰恰對治乾澀的問題,而淨行居士對於在日常生活的各個位置應用這些心,有其獨特的手法,那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做了大幅度的改變應用。他並沒有很著重於證禪定與否,因此不會要求禪修者定在一個對象上長時間不變(當然也可以選擇這樣修),而是儘量在行住坐臥間,對不同人不同對象散慈、悲、喜、捨心,讓心慢慢地習慣於不斷產生善念,更應用在生活層面上。譬如見到街道上的任何人,例如開著車的,想著希望他不會遇到意外;上巴士時,見到司機,希望他開心快樂,坐下時,希望所有乘客平安;見到一家幾口人在街上,祝福他們幸福不失;見到流浪狗,希望牠解脫惡道;電話響起,希望打來的人沒有煩惱;見到有人說一句好話,立刻對他的善意表示隨喜;遇到生活中受到挫敗的人,希望他能夠坦然接受和面對現狀(捨心)。如是者,任何靠近我們、或我們見到聽到的對象,都可以頓時變成禪修的目標,慈悲喜心很容易一刻一刻地生起,於是改變了我們處世的心態,從多數起負面念頭和情緒(埋怨這個那個,看不順這個人那個人),變成許多這樣子的祝福、關懷和隨喜的心。這種修持是很好的,如果生活中充斥著這些心態,我們的生命將會更正面,會感到更快樂和祥和,按佛法來說,這樣的人臨終必定會投生善處,很可能是高級的天界(梵天)。而靠著這種善的心,對於修解脫證果的人來說也很有幫助,因為這些心讓禪定更容易地生起,智慧易於發生,各位都可以試著這麼修,這些是很踏實能夠應用在生活層面的禪法,而且一點宗教味道都沒有,很適合推廣給一般沒有信仰的人修。
這是今次禪修營坐禪的情況,天氣都頗冷,大家都蓋著毛毯保暖。
在馬哈希尊者所寫的《四梵住講記》(Discourse on Brahmavihara Dhamma)裡面,馬哈希大師提到,修慈悲喜捨後,修到後面還必須要將這些禪法,導向內觀的修法,以達至究竟的解脫,以下是相關書籍所教導的內容英譯版:
Developing Loving-kindness With Insight
After achieving absorption by developing meditation on loving-kindness a person can reach Arahantship if he or she continues to develop insight with that absorption as a basis. Even if falling short of Arahantship, he or she can become a Non-returner. The way to contemplate is to first enter into absorption on loving-kindness, and when this absorption ceases, to contemplate that absorption. This method of plunging into absorption, then contemplating it by alternately developing tranquillity and insight in pairs is called “yuganaddha.” The method of developing insight is the same as the method of noting and contemplating used by the meditators here. It is to contemplate and note what has been seen, heard, touched, or imagined as “seeing,” “hearing,” “touching,” or “imagining,” as appropriate. Likewise, after leaving absorption, this absorption should be noted and contemplated. The only difference is that a person who has attained absorption, contemplates the absorption, whereas other meditators, not being endowed with absorption, should note and contemplate the mind or consciousness that is aware of what was seen, and so forth.
What should be done according to this method of contemplation in pairs is to develop loving-kindness by repeating: “May all beings be happy.” Then, contemplate with the thoughts of loving-kindness. Developing loving-kindness along with the contemplation of the thoughts in pairs is the “yuganaddha” method. If one contemplates like this, the mind that is radiates loving-kindness to a particular person while reciting, the material element of the sound, the ear-consciousness that hears, and the mind-consciousness that dwells in the heart while reciting: “May all be happy,” will all be found to vanish instantaneously and repeatedly. Such realisation is genuine insight knowledge that knows the characteristic of impermanence.
大概主要的中文意思是以慈心的禪定力作為基礎而修內觀,我們可以證得聖果。觀察的方法是先入慈心禪定,然後出定再觀照那個定的心,這樣子入定、出定,當那個定消失後就反觀那個狀態,稱為yuganaddha,也就是「止觀雙運」。未能入定的人,可以觀照散慈心的念頭,念慈心句子的聲音,以及聽的耳識和住在這些心念上的心識,這些都可以是內觀的對象,一時散慈心修止,一時修觀,觀察散慈心過程中的各種對象,這就是「止觀雙運」的修法。體會到它們都是無常的,那麼就是真正成就了內觀智。大師基本上主要是這麼說。裡頭是有許多仔細內容可以補充,這都可以在馬哈希尊著平常講內觀的書中讀到相關的教法。這本《四梵住講記》暫時沒有中譯,不過日後台灣MBSC會出版,大概多等待幾年吧。
因此,修習四無量心或四梵住,是很殊勝的教導,大家應該多多修,能夠讓人不墮惡道,加上再修內觀,是可以現生解脫的。我們都應該精勤努力地修習。
報告就到這裡。